目前分類:第 8 章 --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 (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臺灣政治權利轉移之際,中國政治也發生很大變革。67年(1978)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重新復事。他決定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策,改以「四項基本原則」。隔年並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反對華國鋒「兩個凡是」理論。

且為推動四個現代化,70年(1981)逼使華國鋒退休,開始實施經濟改革。在他的改革下中國呈現欣欣向榮,鄧小平聲譽蒸蒸日上。73年(1984)鄧小平作主,中英達成解決香港協議。鄧小平博得海內外讚譽,但鄧小平因此驕傲,過去人們樂意在天安門以「小平您好」展示對鄧小平敬意,但香港問題解決後,中南海開始出現類似毛澤東時期的「一言堂」情景。


這時李登輝也在蔣經國提拔下出任副總統。李登輝桃園龍潭人,祖父遷至臺北三芝。就讀臺北高校,日本京都大學農經系,34年(1945)臺灣光復,回臺就讀 臺灣大學娶妻曾文惠。

再以公費留美一年,回臺後拒絕月薪高達八千元農復會技正工作。甘願應老師省農林廳長徐慶鐘之邀,到月薪只有五百元晚上還須寫稿才能貼 補家用的農林廳工作。46年(1957)徐慶鐘離開農林廳才轉任農復會,受知於蔣彥士與沈宗翰、李崇道等人號稱「農經派」。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登輝就任副總統,蔣經國即開始一系列栽培。首先當選副總統,當李登輝前往蔣經國寓所致謝,史無前例蔣經國也到李登輝寓所回敬。讓李登輝出席各項高層軍事會議,主持重大軍事慶典,改變過去端午中秋兩節,國防部長或參謀總長前往金馬慰問,改由李登輝前往。

甚至蔣介石時期,無論多忙皆以國家元首名義,參加的軍事學校聯合畢業典禮也讓李登輝代表出席。政治方面,蔣經國有意緩和黨外的敵意,因李登輝為基督教長老會信徒,不但藉李登輝之手,73年(1984) 8月 15日釋放「美麗島」受刑人林義雄和高俊明。(一五六148頁)

75年(1986) 5月民進黨組黨前夕,蔣經國聽取李登輝建議,委由胡佛、楊國樞和李鴻禧等教授出面與民進黨溝通。不料引起反共健將谷正綱等的激烈反彈,以「歐美政治文化買辦」謾罵胡佛等人。就在溝通瀕臨失敗,唯恐李登輝也遭反擊,蔣經國出面以「制衡勢力的存在,對我們的進步有督促作用」一語,化解李登輝的政治危機。(一三三  11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7年(1988)1月政府開放兩岸探親不久蔣經國病逝, 中國總書記趙紫陽發電弔唁,致贈象徵和平的橄欖枝給蔣經國。蔣經國死後李登輝依法繼任總統,但對是否接任黨主席事引起黨內爭議。原來臺灣人首次當總統,這對掌握上層統治的外省族群是不能接受的事,把蔣經國晚年的民主改革美意說成是無意插柳結果,為政爭埋下藉口。


為消除龐大外省官僚疑慮,李登輝馬不停蹄探訪包括蔣宋美齡、蔣方良、嚴家淦、張群、俞大維、陳立夫、谷正綱、徐慶鐘、孫運璿及戰略顧問劉安祺、王叔銘、黎 玉璽、彭孟緝、于豪章等人請益國事。(一三四  51頁)

並採「蔣規李隨」對外宣稱只有「蔣經國政策,沒有李登輝政策」,讓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留任,對行政院長俞國華請辭予以慰留。約見軍事強人參謀總長 郝伯村聽取軍情報告,得到郝伯村和國防部長鄭為元電告效忠消息。使總統繼任一事有個初步段落。

但對臺灣以黨領軍的政治結構,若未能取得黨主席,總統可能成 為虛職,就像蔣經國時的嚴家淦,只是未來國民黨主席的備位元首。臺灣人李登輝能否繼任主席成為高層爭執。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登輝為鞏固黨主席地位。打破傳統不僅親自參與黨務,也授權宋楚瑜辦事,使宋楚瑜可跳越黨秘書長,透過李登輝直接指揮黨務,實質上架空李煥的權力。宋楚瑜,湖南湘潭人, 38年(1949)避難隨父舉家來臺,其父宋達中將,歷任國防部人事局長,聯勤副總司令,後來逝世於退輔會秘書長任內。

63年(1974)宋楚瑜,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學博士,透過老師任職美國情報局駐臺站長克萊恩介紹,任職行政院秘書。隔年,升任蔣經國秘書兼新聞局副局長。

67年(1978)蔣經國當選總統,因省議會黨外來勢洶洶。蔣經國借重其機智,該年 12月升任代理新聞局長。次年1月取代丁懋時為新聞局長。宋楚瑜局長任內一昧壓制臺灣言論,限制臺語電視節目。且在該年發生的「中泰賓館事件」及「美麗島事件」,透過新聞報導成功的塑造黨外暴徒形象,深得蔣經國稱許。

73年(1984)坊間黨外雜誌盛行,不少刊物辱及蔣家父子,文工會未能疏導,宋楚瑜借此進言,使蔣經國撤換周應龐。總統府秘書室主任由王家驊取代,文工會主任則由宋楚瑜取而代之。(三一五67頁)該年10月臺灣發生「國泰十信案」,國民黨秘書長蔣彥士不得不下臺,由駐日代表馬樹禮接任。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登輝為穩定政局,慰留較少介入黨內競爭的俞國華,繼續擔任行政院長。這位出身「宮廷派」,78年(1989)紀念二二八事件,雖曾說:

「二二八事件正如滿州人入關屠殺漢人一樣,死了人是免不了」(一九八)成為民間笑柄,被認為無能的行政院長。其父俞作屏是蔣介石同鄉,年青時相偕赴日留學。辛亥革命後又相偕返回中國,蔣介石受命為黃埔軍校校長時,其父為秘書。

後來受害於廣東共產黨的農民革命,時俞國華十歲,為蔣介石扶養長大,與蔣經國、周宏濤等一起就讀於錦溪學堂。有這層關係加上俞國華出身清華大學,留美後在 35年(1946)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

62年(1973)更以拙越的財經成就,獲得美國聖約翰大學榮譽博士。可說是位財經學養俱豐的學者。蔣經國時期,俞國華成為財經政策操盤手,不只擔任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總裁。可說在蔣經國任內舉凡提出的財經議案,從未遭受行政院批駁。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5年(1986)民進黨組黨,臺灣聚眾活動數目逐漸加增。統計 75年(1986)一千二百多件。76年(1986) 7月 15日蔣經國宣佈解嚴有一千四百件。解嚴後民間雖久積鬱悶和不滿,初期尚有疑懼故觀望。不久就如同決堤般對外傾洩。 78年(1989)增至五千四百多件, 79年(1990)為七千七百多件。

直到 80年(1991)減至三千九百件,(二五七  52頁)其中包括被視為農民運動先驅的「五二○事件」。

61年(1972)政府雖曾推動加速農村建設的九項措施。實際為保護工業成長,真正建設農村預算有限,造成農民所得偏低,且對農民必須的肥料和用品採取嚴格限制進品,加深對農民剝削使得農村蕭條。中美貿易談判準備以犧牲農業來保護工業,引起「臺灣農權會不滿」。

中美貿易談判不久,77年(1988)5 月20日林文華和蕭裕珍帶領中南部農民,集體北上陳情。遊行到行政院門口,被埋伏的鎮暴部隊以 V字形插入遊行隊伍甌打流血,連中央民代也不例外。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8年(1989)李登輝訪問新加坡,因新加坡不想承認中華民國,故稱呼李登輝「來自臺灣的總統」。面對這可能引起國內爭議,李登輝以「不滿意,但可接受」化解危機。自從臺灣退出聯合國,中華民國是否存在,蔣經國死後,便成為臺灣朝野爭論。

因國民黨和中國懼怕成為「一中一臺」事實,反對使用「臺灣」,使臺灣在國名使用上受限。75年(1986)為開發亞洲經濟成長,設立國際融資機構的亞洲開發銀行(ADB),簡稱「亞銀」,我國雖為創始國的理事,但為迎中入會,未被告知就被改名「中國、臺北」。

因此76年(1987)於日本召開亞銀年會,中國入會,我國僅能以「中國、臺北」名義與會。政府考慮香港會員資格,係以「英國、香港」與會,設若九七歸回大陸,名稱必然改為「中國、香港」。我國若接受此名義,將會落入與香港一樣地位,成為中國的地方政府。

因此在民間高呼應爭取機會參與國際組織,政府卻以不承認、不退出、不參加,所謂「新三不」為由拒絕參加。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8年(1989) 6月 4日北京發生震驚中外的天安門事件。這件被稱為「血腥星期日」的屠殺事件,起因於學生藉著悼念對中國有功卻被罷黜逝去的胡耀邦,引發對現實的批判。

68年(1979)取得中國政權的鄧小平推動四個現代化,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沿海地區設置「經濟特區」。這種後來被推廣在中國沿海各大都市,類似資本主義做法,必然會帶來官僚貪污和奢侈等腐敗現象。這些現象引起中國有識之士擔憂,尤其是學生不滿,本是自然的事。

從74年(1985)起,他們便假借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為由遊行示威。75年(1986)更在蘇聯戈巴契夫「新思潮」感染下,開始出現「反對貪腐」 及「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口號,展開大規模學潮運動。恰巧協助鄧小平取得政權,改革開放中功績最大且為百姓景仰,有「青天」美譽的胡耀邦見貪污腐敗盛 行,對改革開放政策質疑。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乎與北京學生運動的同時,臺灣民進黨卻因統獨之爭有愈演愈烈趨勢。78年(1989)4月主張臺灣獨立掌摑朱高正,創辦《自由時代》雜誌的鄭南榕。
因刊登旅日學者許世楷的「臺灣新憲法草案」,被政府控以叛亂罪,

鄭南榕拒不出庭並堅稱:
「他們不要想來拘提我的人,他們只能拘提到我的屍體」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9年(1990)總統選舉,對李登輝言是難熬的一年,政治上與李煥不合,軍事上也與郝伯村意見相左。為求省籍平衡,李登輝自作主張提名曾為法務部長,政治大學校長,生性溫厚的李元簇為副總統候選人。李元簇由於被認為是「沒有聲音的人」,因而有李登輝攬權傳聞。

這些作為引起李煥、郝伯村、蔣緯國、許歷農、陳履安和林洋港等所謂「非主流派」不滿。由於總統候選人必須經過 2月 11日國民黨臨時中全會同意,原本以為提名無問題的李登輝,直到 10日下午,才從國民黨副秘書長鄭心雄口中得知,這段提名期間,李煥和郝伯村不但積極奔走密商,且傳出「要改變明天提名」消息。為防堵「非主流派」假借黨內民主,實為政變陰謀。

李登輝採取直接滅火方式,一面召見國防部長鄭為元、參謀總長陳燊齡等軍方強人穩定軍情。同時由總統府秘書蘇志誠出面通告媒體訴之輿論,使第二天輿情譁然,政壇為之沸騰。由於事先有安排,穩住了非主流派想改變議會的程序。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登輝為競選總統開始拜票,造訪所有國大。起初這些國大對李登輝造訪並不領情,佯稱不在家,讓李登輝吃閉門羹。這些國代們憑藉六年才選舉一次總統的競爭情勢,要求擴權。79年(1990)2月新就任的民進黨國代,以主席應由增額國代擔任杯葛主席宣誓。

在激烈衝突中黃昭輝、蘇嘉全、蔡式淵等,被軍警強制架離到場外待命的公共汽車上。不久立法院黨外立委,藉司法委員會通過「資深不發言,僑選不表決」案,引發兩黨委員肢體衝突。同時國民大會,國大秘書長陳金川以民進黨未依法宣誓為由,動員千餘名憲警封鎖陽明山中山樓,阻止民進黨十一名國代入場。

在陳金川堅持須補宣誓,而民進黨堅持已按自訂版本宣誓,靜坐路中抗議。這事件雖由民進黨主席黃信介出面,擬護送民進黨國代入會不成,於是轉向總統府陳情,要求面見總統,同時遞交「解散國大」抗議書。但請願不但無效,多位請願代表甚遭棍棒歐打,黃信介被強制抬走。

國大開議後,由於資深國代運用各種手段謀求權益,引發社會憤慨。其施行勒索政府的醜態,不斷透過媒體報導,終於激怒國人。3月 16日臺大學生周克任等十餘名學生,自動到中正紀念堂,發起聲討老國代的靜坐抗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的靜坐,終激起人民鬱積已久的怨氣。

全國大學生開始仿效中國天安門事件,聚集在中正紀念堂。搭起像徵堅毅不拔,民主和自由的野百合花,以長時間接力絕食要求臺灣民主化。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9年(1990)李登輝、李元簇就任總統和副總統後。為回應學生民主的要求,李登輝宣佈,將在一年內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兩年內完成國會全面改造。他在就職演說中表示,國內最重要的兩件事,乃是建立政黨政治和實施憲政體制。他以為欲貫徹憲政民主政治,讓全民決定國是,唯有實施政黨政治。

為此他繼 78年(1989),促使人民團體法實施,使民進黨取得合法地位。此時他又頒佈特赦令,釋放總計被關 25年,為抗議獨裁,三度絕食的施明德。

特赦黃信介、呂秀蓮、林義雄、施明德、姚嘉文、陳菊等在內二十多名政治犯。並使黃華及仍在監等數十名叛亂犯復權。該年4月,他並聘請黃信介、張俊宏、陳永興等三人,為國是會議的籌備委員。

雖然5月時,這些籌備委員因李登輝將任郝伯村為行政院長,以請假不參加國是會議籌備,但後來陳永興以「堅決反對軍人組閣」,但也號召「不惜退黨也要參加國是會議」。使得  6月 28日,由總府秘書長蔣彥士籌設的國是會議,仍有許多民進黨員參加。在這次國是會議中,雖然意見很多,像總統是否直接民選,或由國民大會間接選出。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臺灣處於政治轉型的關口,在原有體制為內閣體制下,對於民主的推動,行政院長也成為重要關鍵。因無法與李煥共事,且經歷「二月政爭」,當選總統後的李登輝,決定更換行政院長。

但在獨裁遺留的體制下,能否順利更換行政院長,仍有諸多困難。於是考慮由郝伯村接任。為使臺灣能走上民主道路,李登輝,還需打破過去軍隊為派系攏斷的現象,使軍隊國家化。

雖然郝伯村已破例做過八年的參謀總長,在總長任內,他不只長期控制軍隊,擁有龐大權力與財源,且控制國軍升遷的管道。但 77年(1988)初上任的李登輝為穩定軍心,不顧輿論批評,仍留任郝伯村一年。

直到 78年(1989)12月在蔣宋美齡以國家安全為由,期期以為不可調動 下,李登輝仍讓郝伯村轉任至表面高昇,卻不直接掌控軍隊的國防部長。至於留出的參謀總長空缺,李登輝亦不顧郝伯村意見,以「再優秀的人都不可破壞制度,倘 若整個軍方只籠罩在郝伯村一人的戰略思維下,未有更寬廣的治軍視野,這才是對國家安全的戕害。」他按三軍輪調方式,由陳燊齡接任。(一三四  70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9年(1990) 8月就在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後,為爭取憲政改革的機會,在保守勢力環視下,投其所好,籌組「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原來截至 76年(1987)開放兩岸探親以來,臺灣始終秉持著蔣經國,對共產黨「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但開放探親政策施行後,仍能秉持此「三不」政策。

因此在李登輝主領下,總統府副秘書長邱進益,就規劃出所謂「三層接觸架構系統」。以「國統會」負責決策,「陸委會」負責執行。

同時為避免行政單位與中國直接接觸,該年 11月,在陸委會下,並成立象徵民間機構的「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以辜振甫為董事長,做為兩岸接觸的機構。至於該基金會董事,因堅持只給民進黨一席,遭民進黨拒絕。


由於李登輝為取得國民黨高層的認同,一再拒絕民進黨主張,將國統會更名為「自由民主統一委員會」的建議。這件事終引起民進黨內,新潮流對美麗島系的批判,因其附合「統派」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共對臺政策表面雖說和平統一,事實卻是不停以武力威嚇臺灣。尤其在 71年(1982)中國與雷根簽訂不利臺灣軍售的「八一七公報」,鄧小平就說中共有力量封鎖臺灣海峽,胡耀邦也說中共從未承諾不對臺用武。

為此 74年(1985)美國國務院立刻針對胡耀邦談話發表聲明,表示「八一七公報」是建立在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上的。美國參眾兩院也要求行政部門,對臺售予更先進武器。並通過為國務院反對的「臺灣前途」修正案。此法案重申美國希望臺灣問題和平解決,不受外來威脅。

但中國國務院國際問題專家宦鄉,卻又說臺灣問題倘二、三十年內不解決,就要考慮用武。而且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受邀訪問美國,也說過中共從未承諾不對臺用武。

但後來蘇聯戈巴契夫上臺,他的民主改革「新思潮」,使得世界所有獨裁國家為之驚恐。79年(1990)6月中國發生震驚全球的天安門事件,讓許多同情中國的民主國家,紛紛停止中國投資。中國經濟蒙受嚴重打擊。該年8月中東又發生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事件,引來波斯灣戰爭。

美國的先進武器使一向自負的中國感到震驚,李鵬一改過去狂言,反稱中國需要「臥薪嘗膽」。並改變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推行次序,把科學技術調到最前頭。而在湖南視察的江澤民也說: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0年(1991)4月臺灣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召開第一屆國 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制定修憲條文。該年 8月,臺大教授張忠棟、陳師孟、張清溪及劉俊秀等公開加入民進黨。

為了彰顯民進黨對憲政看法,8月底召開了制憲會議,會議後提出廢除國民大會及監察院,並 提高立法院職權採單一國會制,司法獨立,且主張總統直接民選為全國最高行政首長的「總統制」,將目前實施的五權分立體制改為三權分立,同時對於憲法總綱的 國名,則以「臺灣共和國」稱之。

不僅如此,對於國民黨政府過去違反人權,以刑法一百條濫捕國人,在有識之士都主張廢除下,李鎮源、陳師孟及臺教會等團體,因此會商成立以廢除刑法一百條為目標的「一○○ 行動聯盟」,80年(1991) 10月 8日他們遊行至總統府遭憲兵歐打後,轉至臺大醫院準備長期靜坐抗議。不料,卻在 10日深夜被進入校園的軍警強制架走。


雖說民進黨在 80年(1991)底選戰失敗,卻成為凝聚臺獨力量的測試。可說該年以前,贊成臺獨民意測驗為百分之 17。但到82年(1993)辜汪會談則昇至23點7。(三一23頁)臺獨勢力開始隨著國外臺獨份子回臺,以及民進黨的壯大而擴大。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0年(1991)5月雖說郝伯村推舉陳履安出任國防部長,但為鞏固軍 中勢力,郝伯村經常主動到國防部召開軍事座談會,引起陳履安不滿向李登輝埋怨。加上郝伯村經常傳喚非轄屬的參謀總長到行政院也引起怨言。

這些動作李登輝雖 未採取任何行動,但到 7月立委葉菊蘭突然在立法院,公開質詢郝伯村私下於參謀本部召開軍事會議,破壞憲政引起全國譁然。

民進黨醞釀提出不信任案,要求撤換行政院長,行政院與立法院關係劍拔弩張。而行政院也將可能是國防部提供給葉菊蘭的質詢內容,誤以為總統府主任蘇志成提供,目的是打擊郝伯村。加上事件發生後,總統府發言人邱進益對外發表:

「每一個人都應該對國家效忠,這是一個新方向,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要看個人而要看國家。」(一三四  96頁)將郝伯村軍事會議視為個人問題引起郝伯村不滿,雙方關係緊張。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洲德國,雖分裂為東西德參加聯合國,並無損於德國的統一。有了這個模式,80年(1991)中共也同意讓南北韓分別加入聯合國。促使臺灣民間也興起「重返聯合國」運動,恰好當時國民黨立委黃主文,在立法院提出「建議政府於適當時機以中華民國名議重返聯合國」,並獲立法院同意。表面上臺灣加入聯合國,雖有國名不同主張,似已凝聚人心,應有所作為。

但因政府內部問題,加上立法院僅同意而不督促,致使提案如同短暫濺起的漣漪,無疾而終。最後僅存呂秀蓮結合少數民間團體,在全國皆不看好情況下,繼續摸索前進。呂秀蓮,桃園縣人,臺大法律系畢業後,留學美國取得哈佛碩士,回國後任職行政院法規會科長。

60年(1971)因發表一篇《傳統男女角色》,成為臺灣婦女運動的推手。她的「新女性主義」主張,在社會上雖褒貶互見,但為提昇婦女地位卻有直接貢獻。後來當她第二次留學美國時,不料,家鄉卻發生聞名海外的「中壢事件」。

後來又得知美國卡特總統,即將實踐他的競選諾言,與中共建交消息,在此國難時期,使呂秀蓮感受到她的歷史任務,須為臺灣付出心力。在她的指導教授孔傑榮鼓勵下, 67年(1979) 毅然回國,並投入該年底的中央民代選舉。

這次選舉後來雖因中美建交而停辦,但已使呂秀蓮成為黨外的一員,且在黨外創辦的《美麗島雜誌》成為副社長,這也使 她在美麗島事件發生後,成為階下囚,被判刑十二年,褫奪公權十年。直到蔣經國逝世後的該年 3月,才得在她的老師孔傑榮和國際特赦組織的協助下,假釋出獄。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而向下沉淪,則因工業化帶動經濟起飛,臺灣累積過多的外匯,為抑制過多外匯,央行皆採買進美元賣出台幣的外匯管制政策,使得臺灣國內的貨幣供給額,由 74年(1985)的 7千 5百多億元,暴增到 78年(1989)的二兆一百多億元。(二一九  102頁)


而外匯存底,也從 74年(1985)的 250億美元,增加到 734億美元。76年﹙1987﹚蔣經國宣告解除戒嚴的同時,為避免外匯存底累積過多,使國外熱錢利用臺幣升值機會,大量流入臺灣賣匯套利,故要求行政院放寬外匯管制,聽任個人或廠商,自由持有及賣買外匯。

但此倡議卻為立法院利用蔣經國病重機會擴權,認為應送立法院審議而延誤時機。

77年(1988)秋天美國國會通過「綜合貿易法」,要求美國財政部與對美國 有貿易順差,且又操控匯率的國家進行談判,臺灣和南韓,都是被列入談判的國家。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過國民黨「二月政爭」,臺灣政壇已由原有朝野對峙,發展為國民黨主流派、國民黨非主流派、民進黨,「兩派三黨」時代正式來臨。為支持李登輝的黨內改革,由本省籍佔多數,包括黃主文、王金平等在內,而成立的「集思會」。

由於擁李色彩極濃,引起當選增額立委的國民黨中生代包括趙少康、郁慕明、李勝峰等人不滿。

在 78年(1989)12月與老立委區別,成立簡稱「新連線」的次級問政團體,雖然他們標榜「不做保皇黨、不做革命黨,只做黨內改革者」口號。但絕大多數會員為外省籍,且衝著「集思會」所謂「保皇黨」而來意圖十分明顯。

因他們在立法院,常為主流和非主流意見起衝突,故又有人將此二政團的鬥爭,稱為國民黨內主流和非主流的「代理人」戰爭。

81年(1992)10月因臺灣許多土地,都集中在本省人手中,故主張照實際價格課徵土地增值稅的財政部長王建煊,引起社會一片譁然。事實上,土地增值稅按實際價格課徵有合理處,也有不合理處。合理處,是真正落實孫中山先生倡言「漲價歸公」的理想,尤其 75年(1986)後土地價格往往很短時間飆漲數倍。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