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佔領臺灣,早源於荷蘭統治時期,後因德川幕府採取「鎖國政策」作罷。往後的日本也與中國一樣,飽受列強的侵略。
德川寬政4年(1792)被俄國強迫打開北部門戶,爭奪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德川安政元年(1854),又在美國壓力下,被迫打開門戶。這些舉止引起日本恐慌,開始有人提出海防建國等富國強兵政策。
為防範來自歐美、俄國的威脅,遂有北進、南進和進出中國之議。目睹了幕府腐敗,與對外的無能,主張還政天皇,以「尊王攘夷」帶動日本維新運動,大思想家吉田松陰就曾提出他的經國大計,主張:「北取滿洲,南治臺灣、呂宋諸島。」
而「其中最容易攻取的是朝鮮、滿洲和中國」,但此建議不為幕府採用。直到慶應4年(1868),鳥羽伏見之戰爆發,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下台。明治天皇親政,是為明治元年(1868)。
明治天皇十七歲始政,可謂多事之秋。不僅幕府遺留的龐大外債,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甚至連掃蕩擁幕派的經費都沒有,需強索富豪「樂捐」方能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