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領台之初,做為前進的交通工具,由小山保政負責修建的劉銘傳鐵路,仍屬臨時性的。全台的鐵路建設,則是在明治33年(1900),在兒玉總督任內,由長谷川謹介開始建設的。這條費時9年才完成的鐵路,對臺灣日後建設貢獻無可言喻。

長谷川謹介,日本山口縣人,生於1855年,明治10年(1877)畢業於「鐵路工技生養成所」,歷任岩越鐵路會社總技師。明治31年(1898)來台擔任「臨時臺灣鐵路技師長」。

來台後的長谷川,重新對臺灣鐵路的建設加以調查,發現不僅劉銘傳所留鐵路全須拆除重建,而且也須同時建設鐵路沿線港口。蓋當時臺灣港口雖有27處,但都是小港,甚至連基隆和高雄兩港,都無法提供足夠讓鐵路材料運送的大船出入。

在長谷川指導下,臺灣鐵路分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四區同時進行。這個從基隆到高雄,縱貫總長405公里的鐵路,終在明治41年(1908)4月正式通車。為慶祝鐵路通車,特別選在台中公園舉行,因此特別建設的台中公園,其遺址存留至今。

除了縱貫鐵路建設外,日本更就各樣需要,建設各種輕便鐵路,像運糖廠用的鐵路,林業用的鐵路,總計到大正4年(1915),總計建設臺灣鐵路總長,共計1,604公里(二三○94頁)。

兒玉總督在建設鐵路的同時,也開始著手臺灣公路的建設。蓋日本領台前的臺灣公路,可謂柔腸寸斷。曾隨軍來台的竹越與三郎,在所著《臺灣統治志》一書就曾清楚記載臺灣當時的交通狀況。

他說臺灣的道路根本稱不上是公路,當然更稱不上國道。而臺灣的道路,事實上存在的可說極為落後。雖說清領時已有縱貫臺灣南北的道路,但其實都是羊腸小徑。不只各個村落和市街的道路,僅寬1尺左右以供坐轎和步行,而較大的牛車道也是零零落落。

這些道路遇雨則崩塌,或為土石淹沒。遇到晴天則雜草叢生,甚難行走。而行經的大小河川,其橋樑更是用手臨時搭建,甚至貫穿全台的200多條河川,也無橋樑,全需仰賴竹筏過河,遇雨則中斷。

在此種情況下,明治28年(1895)攻台,在沒有可供軍隊使用的道路下,為運送兵器、彈藥和糧食,只好一面修築輕便鐵路,一面委由工兵劈荊斬棘,冒著嚴重疾病的侵襲建設公路。

這些後來被稱為「軍路」的公路,總計建設長達2萬公里(二三○96頁)。雖說臺灣已有貫穿南北的「軍路」仍屬臨時欠缺全盤整體道路的規劃,明治33年(1900)始公佈「道路整備規則」,可說是臺灣最早的道路建設法令,那時將道路規定為寬1.8公尺、3.6公尺,以及7.2公尺等3種。

不管如何,從兒玉總督時期開始建設的臺灣公路,直到昭和20年(1945)總計完成的道路,有國道3,699公里,縣道17,280公里,合計20,979公里,其中包含橋樑3,236座(二三○100頁)。

 

 

 

 

李政隆小檔案

 

 

 

 

li-zheng-long-1.jpg李政隆原本是一位名建築師,曾任大學建築系教授,也曾榮獲教育部團體頒 發「木鐸獎」,且是深愛台灣的歷史學家,著有《新臺灣史》、《臺灣基督教史》。現任 基督教恩友中心執牧。

 

 

 

arrow
arrow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