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 1 章 -- 史前臺灣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臺灣一地,島形如甘薯,包含澎湖在內,面積達35,961平方公里(四三八)。位於中國的東南隅一角,隔著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遙遙相望,南臨南中國海,東向太平洋,位處東南中國海要衝上,戰略地位險要。

早期航海於中國、日本從事貿易的葡萄牙船,經過臺灣海峽,看到幽美的臺灣景色,都不禁讚嘆說:「福爾摩沙(Ilha Formosa)。意思就是美麗之島,所以福爾摩沙也成為臺灣的別稱。

為使臺灣成為中國的一部份,中國歷史又有各種說法:有說臺灣是「夷州」,漢末三國時代孫權曾派人出征夷州。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自古即有人居住,目前發現最早的居民稱為「左鎮人」。

這是民國60年(1971)臺灣大學宋文薰教授,及民國63年(1974)日本古生物學家鹿間時夫教授分別發現。距今三萬年前,臺灣即有人居住,由於遺址化石係在臺南縣左鎮鄉附近被發現的,故稱為「左鎮人」(五八40頁)。

左鎮人的生活方式,因發現化石的地方,除少數頭蓋骨殘片和牙齒外,尚未發現其他相伴的生活遺物存在,因此至今尚未為人知曉。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概是公元開始的前後,隨著銅、青銅及鐵器等金屬器具的發現,人類進入了另一個重要的變化。這個變化也影響臺灣,將臺灣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推演到銅器時代,甚至鐵器時代。

這個時期從2千年前一直推衍到4百年前,荷蘭人開發臺灣,開始有歷史的記載為止,總計約1千6百年左右。

這個時代因為距離現代較近,所以出土的遺址文物較多,可說涵蓋全島,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為分佈在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和整個北部海岸地區,以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為代表,所謂的「十三行文化」。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早期「大坌坑文化」遺址外,考古學者臧振華經過多年努力,在澎湖群島總共發現了39處屬於早期漢文化的遺址,可說是臺灣本島沒有的現象。

從這些遺址的器物形制分析,說明在唐朝晚期就有漢人來澎湖拓植。這些漢人的遺址,早期係以捕魚和採貝為主,到了南宋以後,開始飼養家畜並種植農作物,和晚近澎湖漁村的生活類似。

至於聚落早期都是屬於一些臨時性的漁寮,到了南宋後才漸漸有了定居的聚落存在,所以南宋以後出土的遺址不只數量多種類也多,包括飲食、建築、炊煮、盛裝等,而這些產品皆非當地產物都是從中國沿海運輸進入的,可以看出當時澎湖與中國交易來往的密切。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