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 8 章 --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 (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79年(1990)可說是黨外示威遊行最頻繁的一年,不只因郝伯村上臺就任閣揆。同時對可隨意羅幟「叛亂」罪名的刑法一百條,也經陳水扁在立法院提出後,成為社會焦點。

80年(1991) 9月終於在中央研究院士李鎮源號召下,成立「反閱兵、廢惡法」的「一○○ 行動聯盟」,除反對軍人干政外,也主張廢除刑法一百條。但國民黨以刑法一百條,牽涉到「破壞國體」及「陰謀叛亂」為由,加以拒絕。

為達廢法目的,李鎮源又 在隔年2月,朝野就刑法一○○條、憲政問題展開政黨協商時,發起了「臺灣醫界聯盟」聲援。同時也發起「廢國大、反獨裁」運動。適巧當時又發生陳正然等青年,因閱讀「臺灣四百年史」,以涉嫌「叛亂」收押,引起知識界抗議。

在「五二○」,終引發 5萬人的示威抗議。這些輿論壓力使得國民黨,不得不在 81年(1992)5月,同意修改刑法一○○條,刪除「思想犯罪」部份。因此次修法,使得過去犯內亂罪及預備內亂罪的黃華、陳婉真、林永生、許龍俊、江蓋世及鄒武鑑等人都被釋放重獲自由。

就在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時,民進黨也在 80年(1991)10月的選舉中,許信良當選黨主席。原來民進黨中的兩個系統,新潮流系以作風民主,且有共同理念著稱,較能團結一個群體。而美麗島系則相反,以「大老」形象,結合各個山頭不同理念,形成鬆寬的組織。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信良以「民進黨要出頭,就要鬥倒李登輝」(二五六  43頁)走「急獨」主張時,逼得李登輝不得不應黨內要求出面制止。82年(1993) 4月李登輝發表「不再縱容民進黨」之說,引發軒然大波。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陳水扁,對外宣稱將與李登輝情結「莎喲哪啦」。

該年五月,李登輝在黨內輔選座談會時,又說:「沒有人相信民進黨能領導中華民國。」更是引起民進黨不滿,並以「民進黨要領導的是臺灣共和國」回應。

民進黨發現李登輝的民主改革,與他們過去抗爭的目標有太多雷同,使他們在改革過程中,喪失政治號召,深陷在「李登輝情結」中。為重新拾回政治主導權,新潮流邱義仁、吳乃仁等,以為須在省籍情結的矛盾上,重新提出新方向、新問題,才不致為「李登輝情結」牽引。但謝長廷卻以為沒有理由違背臺灣人民利益,反對李登輝。

應在支持李登輝強化臺灣人感情的同時,建立與之抗衡的社經體制。何況民進黨始終堅決反對統一,反對國統綱領,在施政理念上仍有所區別,不需割捨「李登輝情結」。

由於李登輝的民主改革,使原本主張走群眾路線的民進黨,體認回到議會的重要。但有限的公職人員,遂成為各派系爭奪對象,故有「公職輪流做」的聲浪發出。且在五屆三中全會,通過「公職任期限制條款」。這個決議,當然使久佔公職的高雄余家班最後退席抗議。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樣為臺灣人,在國民黨沉重包袱下,被認為不可能突破的李登輝,執政結果,卻做出了許多連台獨人士,想都不敢想的期待。反而是民進黨深怕趕不上李登輝的本土意識,為區別民進黨與李登輝的不同,故而打出國民黨為黑金黨。

事實上,國民黨利用黑金,以賄選、買票等方式控制臺灣的政治,本就是不爭的事實,但上台後的李登輝,卻不以清廉、革新為目標,繼續與代表地方勢力的黑金為伍,深入到地方選舉,這是其施政的遺憾。

像 73年(1984)一清專案被掃的鄭太吉,原是地方混混因解嚴被釋放。79年(1990)以國民黨員身份競選縣議員,當選後,又在立法委員郭廷才協助,當選屏東縣副議長。83年(1994)成為議長。每逢選舉就會被總統和省長,比喻為屏東的「青年才俊」。然而,卻是抽取賭場保護費為生。

12月 13日與開賭場的鍾源峰產生糾紛,以為全縣無人敢奈何他,率領七、八位流氓,在鍾源峰母親下跪苦苦哀求中,仍當面槍殺鍾源峰。結果整個屏東境內無人敢承辦 此案,媒體甚至不敢直接披露其姓名。

直到案發後第四天,民進黨立委蔡式淵出面指控,但仍遭縣長伍澤元,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曾永權,以及屏東縣黨部主委華 加志阻撓。直到第六日警方才敢出面捉人。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2年(1993)12月海軍軍購主任尹清楓上校,浮屍蘇澳港附近海上,終於爆發長期不為人知的海軍最大貪瀆案。這件原為提昇海軍戰力, 77年(1988)擬向韓國購買十六艘蔚山艦,搭裝國人自行研發武器的「光華二號計劃」。

就在萬事俱備只欠與韓國最後蓋章換約時,不料,參謀總長郝伯村突然訪問法國,以電報指示「暫緩光華二號計劃蔚山艦之購入」,轉向法國採購六艘「拉法葉艦」。這批報價原來每艘四十億,卻被謊報為一百五十多億的軍艦,不僅使國庫被污六百億。(一一六40頁)

也使臺灣成為外國列名的貪污國家。更荒唐的是,根據參與其事,而後被捕的法國外長杜馬(Roland Dumas)、情婦鍾古夫人(Christine Deviersw-Joncour)以及案發後而逃亡,國際億而富石油公司副總裁席爾文(Alfred Sirven)等的證詞,發現這筆貪污的錢當中,有部份更是流向中共,而且也因未知的理由,將原本應配備在船艦的武器,卻去裝備中共「哈爾濱號」,在臺灣 又另編預算重新購買。(一一六47頁)這個案件因尹清楓的死亡浮上擡面,故又稱為「尹清楓事件」。

這個事件由於牽涉層面甚廣,法國政府以「未與臺灣有外交關係」為由,拒絕給臺灣相關調查資料,而臺灣則在海軍秘密作業下,淹滅很多證據,使後來授命介入調 查的司法機關也陷入膠著,雖然西元二千年當選總統的陳水扁,宣稱「不惜動搖國本,也要追查到底」,但都在無證據下毫無進展。

雖然如此,「拉法葉艦」事件, 可以看出國民黨政權,過去非主流主政時的腐敗。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7年(1978)大陸開放後,使得臺灣與香港的貿易額,突然暴增。當時國貿局長蕭萬長研判,應屬轉口大陸的貿易居多。由於當時臺灣堅持反共,任何與大陸接觸都可被羅織「匪諜」罪名,判處重刑,何況是嚴重的「資匪」。故為保護臺灣廠商,於是利用被蔣經國召見機會,力陳香港「轉口貿易」的重要。

此事為蔣經國認同,經過國家安全局研究後,在 74年(1985),由行政院頒佈「轉口貿易三原則」,認同香港的「轉口」地位。由於臺灣與大陸的轉口貿易日增,73年(1984)中英達成協議,決定在 86年(1997)使香港返歸大陸。惟恐香港回歸大陸後,將對臺灣轉口貿易產生影響。

且世界各國對香港回歸後,能否維持原有經濟繁榮和民主,深有疑慮。許多對共產黨無法信任的金融企業,紛紛遷出香港。使得臺灣認為可利用此機會,吸納這些企業,取代香港國際金融地位。於是在 84年(1995)開始推動「亞太營運中心」計劃。

所謂的「亞太營運中心」。換言之,就是擬在高雄,設立如香港般,可讓國際金融自由出入的「境外金融中心」。臺灣原屬國內金融市場,如欲同時做為境外金融中心,除應有各種通訊、交通以及建築等軟硬體等齊全的設施外。在傳統金融法下,也須另立與之不同的法律。

不受外匯管制、有優惠的甚或免稅的租稅制度,以及免提存款準備金及保險的法規。重要的,還要有「民主法治」,以及公正的「司法制度」,尊重私有財產等可保障資金的安全。亦即在臺灣傳統金融法外,另成立「境外金融特別法」,以協助境外金融在臺的安全。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1年(1992)3月民進黨及無黨籍國代合組「總統直選聯盟」,在國大臨時會開幕時,對赴會致詞的李登輝拉布條抗爭。4月 6日郝伯村應邀赴會作國是報告,民進黨以舉布條、吹口哨、高聲叫喊等干擾方式癱瘓會場,國民黨則以海報歡迎,場面非常混亂。

81年(1992) 4月 17日為爭取總統直選,民進黨國大黨團赴總統府靜坐抗議,要求面見總統,結果與憲警人員發生激烈推擠,後來衝破憲警人牆高呼「總統直選」後,返回中山堂。4月 19日又發動上萬群眾走上街頭,晩上舉行雷射晚會,夜宿臺北市立體育館。隔日民進黨國大黨團,不上陽明山開會反到總統府請願,但遭軍警圍堵,雙方發生激烈衝突。

由於博愛特區封鎖,因此遊行隊伍轉向臺北車站靜坐,準備長期抗爭。而在軍警的反包圍下,使臺北車站附近因此癱瘓數日。直到二十四日午夜四點半,採強制驅離方式才得解除。5月 4日,對於國民黨國大準備以包裹表決其修憲方案,在民進國大黨團宣佈退出國大臨時會,使國大臨時會變成一黨修憲局面。

82年(1993) 1月李登輝赴國大臨時會發表國情報告,聽取民進黨在內的國是建言,民進黨提出傾聽「臺灣人民的聲音」的國是建言。此次臨時會朝野國代在修憲問題產生極大的肢體衝突,最後強行通過本次臨會不討論修憲提案。直到 83年(1994)第二屆國民大會臨時會召開時,才制定總統直選修訂條款。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快速成長,但從 83年(1994)起中 共卻大量增加軍費,頗有取代蘇聯跨臺後的強國勢力,國際輿論也開始出現「中國威脅論」。

未雨綢繆,美國開始出現預防性,對中共圍堵的「圍堵政策」,對像越 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等中國鄰國,採取修好或建立安全關係,這些作為都引起中共的疑懼,加上對中國的圍堵政策,也可能反應在臺灣獨立這件事上,更是引 起中國不滿。

於是藉 84年(1995)6月李登輝訪問美國事件,發起一連串被視為試探美國對臺態度的文攻武嚇事件。該年,中共國家主席針對兩岸關係,發表「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之八點對臺政策。

為回應善意的「江八點」建議, 4月 8日李登輝在國統會第十次會議中,發表俗稱「李六條」,兩岸均應堅持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紛爭,同時在互助立場上,增進兩岸經貿往來。且允許雙方皆能平等參與 國際組織,增加兩岸領導人見面研討機會等,「中國人要幫中國人」的六項大陸政策主張。

就在中共不承認兩岸分治現況,企圖完全抹殺臺灣外交空間時,忽然接到 美國批准李登輝應其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的邀請訪美。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5年(1996)1月集合一百多個國家主張自由貿易,反對任何國家設置「進口關稅堡壘」及「進口限額」的WTO,簡稱國際間貿易自由化的國際組織,終而成立。這個源自民國 36年(1947)創始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簡稱為GATT,因施行後,發現許多貿易問題待解決。

從民國 75到 82年(1986-1993),經過不斷的協商,終於通過改名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為WTO。

這個企圖通過貿易徹底自由化,鼓勵跨國企業,使全球「均質化」,且讓世界經濟建立在企業與人皆可追求向有利的地區發展,以消除國界,減低各國的貧富差距。 從字義上言「徹底的自由貿易」雖是理想,但到目前為止,像愛滋病藥物專利是否分享落後國家,就曾爭論不休。還有自由追求高待遇的「人」流,也囿於各國情況 有所限制。

同時因各國國情不同,希望訂出的「規則」也不同。故在新加坡、日內瓦等地召開二次會議後,第三次在美國西雅圖召開會議,就因暴動而流會。但因WTO 為聯合國外最大的國際組織。臺灣早在 81年(1992)起就申請入會,但卻為中國所阻。

中國雖曾於75年(1986)申請入會,但考慮加入WTO後就須開放其市場且對其農業和民主造成衝擊, 故一延再延。雖如此卻也不許臺灣先行入會,以「臺灣為中國的一省,在中國沒有入會前,臺灣不可入會」為由攔阻。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5年(1996) 3月在選前李登輝曾公開表示當選後,他不會讓連戰兼任行政院長。但選後李登輝卻以副總統無事可做,若不兼任閣揆將無法與行政接軌,這會阻礙到他特意培植連戰,推動臺灣民主的未竟事業,故改變初衷讓連戰兼任行政院長。

這舉措當然引起民進黨反彈,發動「六月政改」拒絕讓連戰到立院報告,除要求大法官釋憲,也要求再行使閣揆同意權,都被李登輝以「著毋庸議」退回。事實對持有 五百八十萬多張選票的李登輝,人民盼企在民選總統領導下,能大刀擴斧從事改革,但李登輝未能掌握時機,反而躊躇滿志對政治一意孤行,尤其對連戰的刻意提 拔,使他後來不得不離開國民黨。

「貴人寡情」,這是台南奇美許文龍對連戰的評語。而李登輝最受批評的地方,乃是他後來推出的新閣員都是老面孔,使人民對他改革的盼望產生了失望。

85年(1996) 12月李登輝挾著高票當選的民意,開始著手推動另一輪的憲改計劃。他在黨內先成立以連戰為首的憲改小組,並仿過去「國是會議」模式,召開「國家發展會議」。在民進黨等黨外配合下,從事憲政體制的改革。事實上,臺灣政府體制,到底是「總統制」或「內閣制」,從未有規定,完全視人而定。

蔣介石時陳誠當行政院長,有時總統制,有時內閣制。蔣經國當行政院長,就是「內閣制」。等他當總統,又回到「總統制」。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6年(1997)7月香港回歸中國,董建華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而盼望能以香港模式,使臺灣也像香港一樣回歸祖國。原來中國對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只想談九七年以前的事,對於九七後,則以中國內政拒談。

但英國主張以「光榮撤退」保障香港人權為由力爭,遂而同意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簽定,以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為承諾,詳細記載九七以後的香港地 位,雙方甚至約定對基本法的總則部份,未來不僅不能改變,且中國並應允,等基本法通過人代會議決後,將來還要送至聯合國備案。

香港基本法原只是為中國接收香港與英國的一種協議,後來卻發展成為對臺統戰的工具。但臺灣因經歷過二二八大屠殺,對中國的作為本就疑惑。加上來臺許 多外省籍人士,都曾在大陸國共鬥爭中吃過大虧。對中共「談虎變色」,這是為何蔣經國時期,對中共堅守「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所謂「三不」政策理由。

76年(1987)春節記者會,當時的俞國華(二五七  234頁)臺灣開放中國省親及觀光,許多人親自到中國後,發現中國不只經濟落後,共產官僚腐敗更甚於國民黨。況且六四天安門事件,透過全球電視畫面,血淋淋的鎮壓事實,更增添過去對國民黨恐佈統治的回憶。

故對中國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做法,更以為係一種統戰,故而都萌生出一種不願急統的心態。雖然如此,但香港和澳門回歸中國,代表著過去清朝所簽定不平等條約的結束。對中國而言有很深的意義。所以澳門也在 88年(1999)12月回歸中國,由何厚鏵就任特首。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0至 70年代中,許多中南美國家像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開發中國家,都舉外債進行公共投資建設國家。不料石油危機,使得工業國家經濟成長減緩。相對使這些國家出口減少,其賴以生存的農工原料因此跌價。

影響所及,在無法還債下,71年(1982)墨西哥只得宣佈倒閉,其他中南美國家亦隨後跟進。整個世界攏罩在債務危機陰影下。美國也因大量進口商品,使得美國從 74年(1985)起成為世界最大負債國。

與此相反日本卻因大量出超,累積龐大外匯存款,成為最大富有國家。「日本能,臺灣為何不能」,成為當時的口傳。但驕傲的日本,挾持其龐大資金,各企業開始貸款,從事美國和東南亞的海外投資,尤其在美國購置房地產。

不料 86年(1997)日本因國內經濟停滯,過度超貸產生泡沫化。為挽救國內企業,這些海外投資的公司,在美國房地產不易脫手下,於是轉從東南亞抽回二千八百億美元。使得原來利用大量超貸,從事建設的東南亞各國,開始產生金融危機。

美國商人索羅斯認為有機可乘,也趁機在泰國大量炒作外匯賺取差價。星星之火可燎原,終於爆發亞洲金融風暴。整個亞洲包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都深受其害。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實上,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中國得以搶救香港經濟成功,仍歸功於中國在民國 80到 84年間(1991-1995),中國以近乎 10%以上的高速度經濟成長。78年(1999)中國雖發生了天安門事件,成為各國經濟制裁的對象,但其國內廣大的市場潛力,低廉人工以及土地,在在都成為有眼光外資投資的地方。

只是天安門事件,彰顯了中國人治重於法治現象,在沒有立法以前,成為外資裹足不前的原因。反觀臺灣經濟上雖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繁榮背後卻有不斷的政治鬥爭,勞工運動以及示威遊行,社會紊亂現象加劇。"

加上產業環境變壞,土地價格高昂,許多勞工權益像每週工作時數,最低薪資,以及環保問題,使得原本就以賺取低廉差價的製造業難以為繼。

這時又值台幣升值, 使得許多大量出口,賺取外匯的明星產業,像製衣、製鞋、紡織、家電、眼鏡、球拍等,需要大量勞工的製造業,在大陸人工、土地都便宜,語言又無隔閡,加上大 陸在其他國家不願前往投資下,為吸收台資,又頒佈專為臺灣廠商量身定做的「獎勵投資辦法」,使許多廠商因此開始大量外移大陸。

根據國策顧問黃天麟報告,當時前往大陸投資的廠商,直到 84年(1995)底投資金額高達三百四十五億美元,已超過世界各國控管對外投資上限每年生產總額(GDP)的 2%,而臺灣對大陸投資已達 2.45%,比美國投資大陸一百二十一億美元,佔GDP的 0.03%、日本投資一百二十七億美元,佔GDP的 0.049%多出很多。(三一八)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6年(1997)10月江澤民訪問美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魯賓在記者 會上陳述「三不」,即不支持一中一臺、兩個中國;不支持臺灣獨立;也不支持臺灣以國家身份加入有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

並於87年(1998)4月安排柯林 頓訪問中國到北京的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亦向記者再度重申「三不」。86年(1997)柯林頓當選美國第二任總統,以為應趁蘇聯解體的經濟危機與中共對 談,重建世界新秩序。開始就區域安全、貿易、朝鮮半島以及武器擴散等問題與大陸對談。

因此選用許多親中人士,其中包括曾發表「處理臺灣問題」美國親中學者 鮑大可(A. Doak Barnett)與後來受聘美國國安會主任,密西根大學的李侃如,他們一致主張改善中國問題應優於臺灣問題。

對於協防臺灣,他更主張應由兩岸簽署「五十年 軍事和平協議」解決。使得88年(1999)李登輝因應中國在福建沿岸佈署飛彈,有意參加美國TMD防衛系統做為反制遭到困難。

為使美中能順利接觸86年(1997)美國除向臺灣表示:「未來美國與中共高層互訪將會非常頻繁」也直接告知:「美國政策是承認一個中國政府,而這個政府 即中共」,不過美方告知臺灣「在中國大陸旁有一民主臺灣的存在,是符合美國的利益。」(一三四287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5年(1996)臺海危機後,使中共體認到臺灣問題解決的關鍵在美國,為使美國了解他們會談誠意,於是在 6月委託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長齊喬治(Jorge Schwab)帶話來臺,盼能在夏威夷展開會談。但在臺灣同意後, 86年(1997) 2月卻發生鄧小平病逝大陸及 7月香港回歸中國等問題而擱置。

但臺灣仍盼望能利用辜振甫受邀,香港回歸觀禮機會與汪道涵直接晤談。但中共最後卻不派汪道涵前來,改由唐樹備與臺接觸,並以香港不便會談為由,使銜命前往的辜振甫空手而回。

就在李登輝拋出「戒急用忍」政策,且在兩岸交流毫無進展時,86年(1997) 11月中共主動來函希望就「戒急用忍」政策,邀請海基會副董事長焦仁和,前往廈門會談。但臺灣不滿中共指定臺灣會談人員,以及對會談講稿須先經其審查,而 決議仍派辜振甫前往,但仍遭大陸拒絕。

為了因應可能的復談,以及兩岸國際外交情勢,由李登輝召集總統府秘書長黃昆輝、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國安局長殷宗 文,以及包括行政院、外交部等單位成立「兩岸關係策略小組」,並以兩岸和平、主權對等,同時儘就事務性談判,避免過早捲入政治性議題等原則,訂定「兩岸談 判作業綱要」。

由於臺灣堅持且中共期望在美國柯林頓總統訪中前,能釋放兩岸和平會談善意,於是開始又與臺灣接觸,幾經週折最後確定 10月中旬為第二次「辜汪會談」日期。此次會談中共雖以「坐下來、不分出去、祖國統一」,為對臺會談三階段目標。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8年(1999) 7月中共在國際間指稱臺灣係中國「叛離的一省」,對「叛離的一省」之說,新聞局雖以「中華民國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回覆,但李登輝猶覺軟弱,未事先與美國 協商,利用7月9日德國之聲記者來訪機會,對外發表臺灣與中國是「特殊國與國」的「兩國論」。

為免「兩國論」引起中國的疑慮,為此李登輝曾透過秘使去電中 國解釋,說明「兩國論」僅是既有事實的陳述,而非臺灣的新政策。(一三四  204頁)不料此時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接受外界訪問時,重新闡述兩岸會商乃是「國與國的對談」。

陸委會主委蘇起也詮釋﹕「政府今後將不再使用『一個中國』說法,以避免中共用『一個中國』的原則扭曲我方的善意」。

這些說法,終引起中國極大的反彈,將原本定於 10月訪臺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以「兩會接觸、交流、對話的基礎不復存在」為由,將汪道涵訪臺日期無限延長。而事前未被告知要發表「兩國論」的美國,正因 不久前誤炸中國使館一事,與中國陷入低迷,唯恐此舉會破壞中美關係。

且破壞 9月 11日,在紐西蘭 APEC會議中柯江會談,有關「一個中國」問題。氣急敗壞派人前來了解,前在臺理事會主席卜睿哲亦來臺,表達「華府目前對整個事件是非常的震驚與詫異」。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共對臺灣問題的看法,始終定位在與美國的關係上。中共希望藉由此機會,交換更大的利益。故對臺灣提出的「兩國論」,江澤民致信給柯林頓,提出強迫李登輝收回兩國論、停止對臺軍售、且逼臺灣與中共進行政治 談判等問題。

但柯林頓拒絕對臺停止軍售,且以不支持「兩國論」,但鼓勵臺灣與中共進行會談回覆。就在美國對臺灣「兩國論」施加壓力時,美國國防部卻私下對 臺灣提出保證,將出售給臺灣足夠防衛的武器。所以在 8月,中共再向美國試探,提出可能採取軍事行動以懲罰臺灣時,想不到卻得到美國,以「中共如對臺採取行動,將招來美國報復」的警告。

而在柯江會談的前夕,美國助理國務卿謝淑麗更明確的警告中共,「兩國論,這項看法在臺灣具有高度的民意,因此中共與其抱怨和打壓,不如好好思考與檢 討對臺政策。」所以到 9月 11日柯江會談時,江澤民雖再要求李登輝收回兩國論,且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與中國對談。

同時要求美國停止對臺軍售,並將臺灣納入戰區飛彈防衛系統。但這些都 未得到柯林頓的回應,僅以美國將遵守臺灣關係法,提供防禦性武器給臺灣答覆。

APEC會議後,柯林頓致詞中說:「兩岸目前處於極關鍵時刻,和平的未來將使 兩岸人民的後代子孫同蒙其利,反之若令目前的困局持續惡化而引發對抗,終將使所有人民受害。」﹙一三四  254頁﹚由於美國正式表態,加上不久發生「九二一地震」,兩岸才終止「兩國論」的討論。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在李登輝對外發表「兩國論」時,一心一意想競選總統,民進黨的陳水扁,也在該年 7月,民進黨臨時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新中間路線」的政治主張,做為 二○○○ 年競選總統的主題。

何謂「新中間路線」,根據陳水扁自己的說法,「『新中間路線』是一種以國家安全為主軸的『新三角關係』。國家領袖應該站在三角的頂點來 看問題,這樣才能跳脫傳統的思維,看待統獨、意識形態、政黨的對立關係。」(一七八  24頁)

他的意思是說對臺灣社會造成對立的統獨、意識形態、政黨,他以三角的三面為比喻,他並不沾染任何一面,只是站在頂點,完全以國家安全的制高點來看問 題,解決問題,即所謂的「新中間路線」。

就是說在這些問題上,他可以「超然的」以國家安全做出他認為最有利的選擇。像這種完全不站在民進黨立場思維的執 政,是他卸任市長後,到國外學習考察的結果。

尤其當他看到英國首相布萊爾,處理國內事務的成功,像英國本身也存在著意識形態、工會、以及左派和右派等的左 右問題時,布萊爾都能以「解決問題」不偏袒任何一方,從務實的角度出發,做正確路線的選擇。而這種務實的角度,即布萊爾所稱「新世代的第三條路」,也就是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始終未能取得黨內台獨勢力的信任。何況,陳水扁仍授意郭正亮、朱武獻、洪美華、柯承亨、陳淞山等五人,於 4月提出所謂的「六大政策綱領」,主張承認中華民國、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兩個華人國家特殊關係」,給予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

對兩岸空運,提出「單向直 航、利益共享」看法。打破「戒急用忍」政策,同意提高中資百分之二十來台投資比例,且在不影響臺灣安全下,提高對大陸投資設限五千萬美元等政策。當然他的 主張,更引來黨內台獨者的憂慮。

但這些憂慮,馬上又在該年 5月民進黨全代會上,以不修改「公投台獨黨綱」決議化解疑慮。

但在會中,卻也同時通過接受「中華民國」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以「中華民國」國號,來為陳 水扁選舉總統緩頰。「臺灣前途決議文」內容,像臺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故「一個中國原則」或「一國兩制」全不適用於臺灣。臺灣不 但要揚棄這種「一個中國」之主張,還必須廣泛參與國際社會,以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為奮鬥目標。

此外,臺灣還須儘速完成公民投票立法,以落實直接民權表達全民意志。對中國政策主張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彼此了解和經貿互惠合作,建立長期而穩定的和平架構。(一七八  49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解嚴後,國人開始習慣於每年選舉。每次選舉喧擾完沒多久,街頭又傳來下一個選舉聲。86年(1997)台北發生林肯大郡倒塌二十三人死亡事件的「溫妮颱風」。隔年桃園也發生震驚海內外,中外共二百零二人死亡,華航大園墜機的空難事件。

當年還有「芭斯比颱風」造成汐止嚴重水患。雖然基督教以「上帝愛世人」,因為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彼此不應分貧賤富貴,故要「愛人如己」。

從清朝同治 4年(1865)開始,就有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Dr. James Maxwell)、甘為霖(Rev. William Campbell)、巴克禮(Dr. Thomas Barelay)等傳教士,將基督教傳入南臺灣。

北部則在同治 10年(1871) 由加拿大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傳入北臺灣。兩地傳教士雖來自不同國家,但到臺灣就以臺灣救難為己事,陸續在台南、高雄、彰化、台北等地,設立醫院、育幼院和孤兒院,到處 的救濟貧寒。

然而,基督教終因信仰人口不多,經費有限。以至於隨時代轉移,救濟工作有逐漸式微趨勢。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總統大選競爭逐漸激烈下,忽然發生使臺灣受重創的九二一地震。表面上不分黨派,所有的選舉活動全部停止,全力從事救災。然而,能否有效救災,救災能力,成為另一場新的競選。

可惜的是,就在國人悲傷的當兒,宋楚瑜和陳水扁,雖都組織或發表了救災的意見,但因缺資源,只能口說實惠不多。

而且所有的動員和言論,也唯恐越份,在國難的傷口撒鹽,反成反感,僅能戰戰驚驚。唯有掌握救災資源的連戰,可以政府官員身份,深入災區,藉此造勢,甚至配合選戰,大舉推薦自己。

可惜,連戰卻錯過此機會,像處理一般救災公務般,僅在開始時因常露臉報告災情,稍有拉高民調。等到 10月16日雲林縣長補選日開始,藉由雲林選舉造勢,所有總統的選舉機器啟動,馬上又恢復到以前,互相攻訐的競爭局面了。

不過「九二一地震」後,卻發生了一件可能改變選舉的事。那就是在國人盡力救援下,許多總統候選人為顯示愛心,紛紛解囊相助。不料,因捐的錢少,藉此顯示廉潔的宋楚瑜,竟對外宣稱,他窮到連母親家中的廁所門壞了,也沒有錢去修護。故僅能捐出微薄救濟金,博得社會一片喝采。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