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 8 章 --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 (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就在社會動盪不安下,臺灣財務開始困難,尤其對中國開放,如同水霸裂痕洪水傾洩而出,臺灣不只資本、人才大量流向中國,臺灣開始走向邊緣化。根據 94年(2005)4月 21日柏利格(Ernest H. Preeg)美國國會聽證資料統計,到 93年(2004)底,台商投資中國的總額,為所有外資總額 5600億美元的一半,總計為 2800億美元,佔全球投資中國的一半,其中 8成以上的錢都是經過美國、日本、香港、新加坡、英屬威京群島、開曼群島及大洋洲的薩摩亞等地,間接進入中國。(三四二)

中國安徽財經大學金融所王浩教授,引用中國商務部資料,他們特別把英屬威京、開曼群島及大洋洲的薩摩亞等地分開統計,結果發現這三個地區對中國投資,民國 88年(1999)底為 32點 3億美元,開放後仍一路盤升,直到 94年(2005)已達 123億美元,增幅為原來的 3點 8倍。(三四二)

政府甚至連上市公司都不能管理, 85年(2006)初總統才在元旦講話,信 誓旦旦說要將「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改為「有效開放,積極管理」,但到年底就傳出上市公司被外資併購,許多人都懷疑該併購是否又是一樁錢進中國,躲閃政府 按淨值比例,限制上市公司到中國投資的金蟬脫殼之計。

就在傳聞中,恰巧國際基金凱雷併購,世界封測技術龍頭日月光案。如若其整廠賣出,再移資中國,將使臺 灣早年對高科技的獎勵和呵護,完全付之流水。(三四三)

這現象如同早期農村,人才、資金外流,雖造就都市繁榮,但農村邊緣化結果反成為貧窮。臺灣也是如此,不會因為開放中國投資而富有,其經濟力反而從亞洲經濟 四小龍之首,數年間卻淪為墊底。不只股市下跌,營建業萎靡,做為火車頭的房地產業,也是一蹶不振。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外,擬在北中南部設立國立藝術館、流行音樂中心、以及臺灣博覽會。這些屬消費性建設,姑且不論各地文化中心,至今無法發揮其功能,臺灣是否有能力 躍進一步,管理更大型的藝術中心。就以台中市想要建設古根漢美術館一案而言,許多中南美國家,像阿根廷等不是封館,就是國家每年尚要編列很多經費加以支 持。

對於臺灣文化建設欠缺軟體,客委會主委羅文嘉就曾表示過:「國家級客家文化中心先前根本缺乏軟體規劃內容。」(三四四  49頁)而在北中南各蓋一座讓青少年表演的「流行音樂中心」,不但被民進黨內林濁水立委,批評為「荒唐到極點的設計」。就是主管的高雄市文化局長管碧玲也 說:「如果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硬體蓋好了,卻不知道營運方向和軟體內容,我會很心虛。」(三四四  49頁)

諸如此類,由於欠缺評估能力,加上提出計劃事出偶然,使得其他建設,像在高雄擬建設新一代,可容一萬五千TEU貨櫃船停靠的洲際深水港。還有為解決高山水 庫沈泥,供水不足,企圖在桃園、雲林、台南及高雄等地,建設平地水庫海淡廠,提供各都市供水問題。其他建設,像各地急需建設的污水下水道工程,以及與交通 有關,台鐵捷運化。開發花東及南投等觀光價值,而有的第三波高速公路。


此外,像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大都市建設捷運,以及臺灣建置寬頻管道,所謂M化等建設。這些計劃因此被質疑,是否跟古根漢美術館、音樂流行中心等一樣,同樣被視為荒唐。甚至過量的建設,如何遊說環境保護運動團體,都無法說明,因而都被擱置在立法院中。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捐地節稅,曾從國民黨政府來台,對於許多公共設施,像公園、道路等,如按照三民主義原則,都應照價收買歸公,但早期國民黨政府都以經濟不足理由強行 佔有,尤其對道路用地從未補償,因此造成很多民怨。從社會正義角度看,這當然是政府的不義。但這些金額累積到民進黨執政,已不可計數,甚至超出數十兆元以 上,不是民進黨執政短期可解決的問題。

但一上台,欠缺評估,堅持正義原則一意孤行結果, 89年(2000)起開始實施「捐地抵稅」,結果造成投機仲介客,開始以公告地價一到二折買地,再以三到五折價格,賣給財團和富人去抵稅,使得 89年(2000)稅收少收六千萬元,90年(2001)少收一百億元,91年(2002)二百億元,92年(2003)五百億元,而且後續節稅的金額,呈現天文數字的成長,使得當時的財政部長林全不得不在 93年(2004)立即修法臨時減停,以捐地節稅時須同時檢具買賣合約和付款證明,成為換湯不換藥玩法。

這件讓「政府痛、富人笑」有錢人玩的節稅招數,在短短 4年內,已讓政府稅收短收 8百多億元。
根據《時報週刊》報導,這些捐地節稅的達人,「首推瘦身教主黃河南,一年捐地節稅一億五千萬元,其次像高鐵董事長殷琪,至少一年抵六千萬以上的稅,而潤泰集團尹衍樑則利用同樣方法,一年抵掉三千萬的稅。捐地節稅果然很好用,他們省下的稅無法追討,只好眼睜睜看稅收失血。」

作為捐地節稅的仲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後來涉及台開弊案的游世一,在 92年(2003)節稅高峰,土地進帳最多的台北縣和澎湖縣,都有他買賣的蹤跡。若這件表面打著社會公義旗幟,背地卻讓誠實納稅人咬牙切齒為之不滿的做法不改,不只臺灣將收不到富人稅金,財政必倒,就是不倒也會讓人民在統獨意識清醒後,要再度唾棄民進黨這個政府。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早期軍公教收入偏低生活本就困難。當時軍公教人員退休皆為一次領取退休金,平均十多萬元的退休金當然不敷通貨膨脹嚴重的生活,經常面臨退休後生活無以為繼局面。為

保障軍公教及國民黨工退休人員, 47年(1958)政府決定實施優惠存款,以兩年期銀行定存利率的 1點 5倍作為優惠利息彌補生活。不料後來公務人員退休也比照辦理,加上銀行利息不斷攀升至 12%,為避免利息攀高增加國庫負擔,遂於 72年(1983)以行政命令將 1.5倍的存款利率調整固定為 18%,這是軍公教人員退休優惠利率由來。

在軍公教退休沒有保障的世代這個制度合情合理。可是隨著經濟改善,政府逐年改善軍公教待遇,不僅在職提供優惠房貸、子女教育補助等措施,同時 84年(1995)通過了一次給付的公保養老金及讓退休人員選擇的一次給付或按月俸給的退撫金等。

與此同時卻沒取消 18%優惠利率,使得後來退休的軍公教人員,既領月退俸又領取 18%的優惠利率,成為退休後領到金錢比在職時更高的不合理現像,根據統計,一般所領的金額約為退休前薪俸百分之九十到一一五之間,比美國百分之三八到五 四高出許多,故臺灣被喻為「退休者的天堂」。(三四五)

尤其早期 18%沒有存款上限,許多高官利用機會以大額存款領取比本薪更高的利息,形成退休後領雙薪現象。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