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為穩定政局,慰留較少介入黨內競爭的俞國華,繼續擔任行政院長。這位出身「宮廷派」,78年(1989)紀念二二八事件,雖曾說:
「二二八事件正如滿州人入關屠殺漢人一樣,死了人是免不了」(一九八)成為民間笑柄,被認為無能的行政院長。其父俞作屏是蔣介石同鄉,年青時相偕赴日留學。辛亥革命後又相偕返回中國,蔣介石受命為黃埔軍校校長時,其父為秘書。
後來受害於廣東共產黨的農民革命,時俞國華十歲,為蔣介石扶養長大,與蔣經國、周宏濤等一起就讀於錦溪學堂。有這層關係加上俞國華出身清華大學,留美後在 35年(1946)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
62年(1973)更以拙越的財經成就,獲得美國聖約翰大學榮譽博士。可說是位財經學養俱豐的學者。蔣經國時期,俞國華成為財經政策操盤手,不只擔任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總裁。可說在蔣經國任內舉凡提出的財經議案,從未遭受行政院批駁。
孫運璿組閣許多重大財經政策仍須經俞國華同意,甚至他掌執經建會時,徐立德、趙耀東、張繼正、張世光等財經部長,都需出席他召集的委員會。(一三三 158頁)
有此身份及行政院長職缺,自然成為蔣經國死後老官邸投奔對象,在黨政軍擁有相當影響力。俞國華卻不以此成為日後爭權資本。反以謙讓態度在蔣經國死後,主張推舉李登輝為代理主席,盡力輔佐李登輝。
他的開明、清廉及民主,可從 74年(1985)院長任內,許多人主張興建核四,他體察民意以「民眾疑慮未澄清前,核四不急於動工」擱置核四案,拒絕「核四」極大佣金的誘引,是件極不容易的事。他的謙讓、正直,博得李登輝對他有「君子」的讚譽。(一三四 65頁)
可惜就在蔣經國病逝後的中常會,初次流會,第二次當他要提案,不料卻被審視局勢,知所表現的宋楚瑜搶在前頭發言。由於宋楚瑜激昂表現,使許多人誤以為俞國華提名李登輝乃居於被動。深受委曲的俞國華從此成為保守派代表,被媒體形容為「臨門一腳」的宋楚瑜,則成為改革派人士。
這位深具財經背景的閣揆,由於特重的浙江口音,竟成為黨內報紙和電視挪揄對象。十三全大會因黨務運作,使他以極低票當選中央委員成為屈辱時,又有立委以包庇酒家女的緋聞攻擊他,使他難堪。
不料,後來黨內又有人將即舉行的選舉歸罪於他,說他繼續擔任行政院長對選舉不利。蔣彥士和聯合報王惕吾因此建議李登輝,由李煥取代俞國華為行政院長。就在李登輝認為不應更換時,不料,俞國華夫人董梅貞以「政治太可怕了!」力勸俞國華辭職。
78年﹙1989﹚5月終於遞出辭呈,直接對外宣佈。使辭職一事成為李登輝不可挽留形勢。(一三四 67頁)
繼俞國華為行政長的是李煥,蔣經國在贛南學生,來臺後獲蔣經國特意培植,歷任救國團、省黨部、組工會及革命實踐院等主任。因與黨內元老不合, 66年(1977)中壢事件,十名元老聯名上書蔣經國,把李煥貶至政大及高雄創辦中山大學。
73年(1984)入閣教育部長。直到 76年(1987)馬樹禮求去才接續黨秘書長。在黨內雖有聲望仍難支撐大局,尤其個性與俞國華不合。他接掌秘書長,為削弱俞國華聲望,更以俞國華主張「擔心對中共造成太大剌激,怕中共打過來」反對臺灣「自決」。卻被李煥以「國民黨立場不應如此」揶揄指為失言。
因此,當李煥繼任行政院長,表示「我們不想取代中共政權」,反被指責不知身份自作主張,放棄法統更是失言。(一三三160頁)二者相處如同水火可見一般。
俞國華離開行政院雖令人惋惜,卻促使李煥離開黨中央, 6月 1日李煥黨務系統推舉下,經中常會及立法院同意為行政院長。初任閣揆的李煥開始與李登輝漸行漸遠。理由很簡單,李煥為了角逐閣揆暗中進行綿密籌劃,這種作法與李登輝直接個性不合。加上李煥執掌黨務多年,黨務工作崇尚圓滑面面俱到,與行政院長果斷,當機立斷做法不同。
上任不久就與李登輝產生不同意見。李登輝批評李煥有事總不當面講清楚,總以迂迴手法逼人就範。譬如共同協商交通部長人選,李登輝主動詢問蘇南成出任是否適宜。
李煥當面稱是,背後卻又發表張建邦為合適人選。李煥所持理由竟是「張建邦與李登輝關係良善」似是而非。(一三四 68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