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蔣經國最後幾年努力於民主改革,但似乎稍晚些,直到死前,整個臺灣上層統治體制,仍操控在中國來臺的國民黨手中。尤其是中央民意代表40年來不改選的結果,成為臺灣民主進步的障礙,民間更冠以「老賊」的不滿稱呼。

而且 38年(1949) 來臺的蔣經國,當時臺灣已被陳儀破壞殆盡,眼見的臺灣只是荒涼和貧窮,所以對未目睹戰前臺灣榮景的蔣經國來說,臺灣建設已成為他的驕傲。但對早期的臺灣住 民言,這些建設不僅是建立在日本教育基礎上,其成果更遠遠低於過去的日本。

尤其蔣介石來臺,早期以反共大陸為藉口不建設臺灣,使臺灣在 70到 80年代,更淪落到須靠戰敗後經濟復甦的日本人來臺大量買春賺取外匯過活。

這些都是促使怨恨日本統治的臺灣人悲傷的地方。所以蔣經國晚年,以為他所做的經濟成就,必能獲得臺灣人認同,結果適得其反,臺灣仍有很多日據時代留下的老人,使他仍成為被批評對象。雖然蔣經國晚年企圖用盡一切方法得到臺灣人認同,甚至說:「我也是臺灣人。」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政治權利轉移之際,中國政治也發生很大變革。67年(1978)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重新復事。他決定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策,改以「四項基本原則」。隔年並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反對華國鋒「兩個凡是」理論。

且為推動四個現代化,70年(1981)逼使華國鋒退休,開始實施經濟改革。在他的改革下中國呈現欣欣向榮,鄧小平聲譽蒸蒸日上。73年(1984)鄧小平作主,中英達成解決香港協議。鄧小平博得海內外讚譽,但鄧小平因此驕傲,過去人們樂意在天安門以「小平您好」展示對鄧小平敬意,但香港問題解決後,中南海開始出現類似毛澤東時期的「一言堂」情景。


這時李登輝也在蔣經國提拔下出任副總統。李登輝桃園龍潭人,祖父遷至臺北三芝。就讀臺北高校,日本京都大學農經系,34年(1945)臺灣光復,回臺就讀 臺灣大學娶妻曾文惠。

再以公費留美一年,回臺後拒絕月薪高達八千元農復會技正工作。甘願應老師省農林廳長徐慶鐘之邀,到月薪只有五百元晚上還須寫稿才能貼 補家用的農林廳工作。46年(1957)徐慶鐘離開農林廳才轉任農復會,受知於蔣彥士與沈宗翰、李崇道等人號稱「農經派」。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登輝就任副總統,蔣經國即開始一系列栽培。首先當選副總統,當李登輝前往蔣經國寓所致謝,史無前例蔣經國也到李登輝寓所回敬。讓李登輝出席各項高層軍事會議,主持重大軍事慶典,改變過去端午中秋兩節,國防部長或參謀總長前往金馬慰問,改由李登輝前往。

甚至蔣介石時期,無論多忙皆以國家元首名義,參加的軍事學校聯合畢業典禮也讓李登輝代表出席。政治方面,蔣經國有意緩和黨外的敵意,因李登輝為基督教長老會信徒,不但藉李登輝之手,73年(1984) 8月 15日釋放「美麗島」受刑人林義雄和高俊明。(一五六148頁)

75年(1986) 5月民進黨組黨前夕,蔣經國聽取李登輝建議,委由胡佛、楊國樞和李鴻禧等教授出面與民進黨溝通。不料引起反共健將谷正綱等的激烈反彈,以「歐美政治文化買辦」謾罵胡佛等人。就在溝通瀕臨失敗,唯恐李登輝也遭反擊,蔣經國出面以「制衡勢力的存在,對我們的進步有督促作用」一語,化解李登輝的政治危機。(一三三  11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7年(1988)1月政府開放兩岸探親不久蔣經國病逝, 中國總書記趙紫陽發電弔唁,致贈象徵和平的橄欖枝給蔣經國。蔣經國死後李登輝依法繼任總統,但對是否接任黨主席事引起黨內爭議。原來臺灣人首次當總統,這對掌握上層統治的外省族群是不能接受的事,把蔣經國晚年的民主改革美意說成是無意插柳結果,為政爭埋下藉口。


為消除龐大外省官僚疑慮,李登輝馬不停蹄探訪包括蔣宋美齡、蔣方良、嚴家淦、張群、俞大維、陳立夫、谷正綱、徐慶鐘、孫運璿及戰略顧問劉安祺、王叔銘、黎 玉璽、彭孟緝、于豪章等人請益國事。(一三四  51頁)

並採「蔣規李隨」對外宣稱只有「蔣經國政策,沒有李登輝政策」,讓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留任,對行政院長俞國華請辭予以慰留。約見軍事強人參謀總長 郝伯村聽取軍情報告,得到郝伯村和國防部長鄭為元電告效忠消息。使總統繼任一事有個初步段落。

但對臺灣以黨領軍的政治結構,若未能取得黨主席,總統可能成 為虛職,就像蔣經國時的嚴家淦,只是未來國民黨主席的備位元首。臺灣人李登輝能否繼任主席成為高層爭執。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登輝為鞏固黨主席地位。打破傳統不僅親自參與黨務,也授權宋楚瑜辦事,使宋楚瑜可跳越黨秘書長,透過李登輝直接指揮黨務,實質上架空李煥的權力。宋楚瑜,湖南湘潭人, 38年(1949)避難隨父舉家來臺,其父宋達中將,歷任國防部人事局長,聯勤副總司令,後來逝世於退輔會秘書長任內。

63年(1974)宋楚瑜,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學博士,透過老師任職美國情報局駐臺站長克萊恩介紹,任職行政院秘書。隔年,升任蔣經國秘書兼新聞局副局長。

67年(1978)蔣經國當選總統,因省議會黨外來勢洶洶。蔣經國借重其機智,該年 12月升任代理新聞局長。次年1月取代丁懋時為新聞局長。宋楚瑜局長任內一昧壓制臺灣言論,限制臺語電視節目。且在該年發生的「中泰賓館事件」及「美麗島事件」,透過新聞報導成功的塑造黨外暴徒形象,深得蔣經國稱許。

73年(1984)坊間黨外雜誌盛行,不少刊物辱及蔣家父子,文工會未能疏導,宋楚瑜借此進言,使蔣經國撤換周應龐。總統府秘書室主任由王家驊取代,文工會主任則由宋楚瑜取而代之。(三一五67頁)該年10月臺灣發生「國泰十信案」,國民黨秘書長蔣彥士不得不下臺,由駐日代表馬樹禮接任。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登輝為穩定政局,慰留較少介入黨內競爭的俞國華,繼續擔任行政院長。這位出身「宮廷派」,78年(1989)紀念二二八事件,雖曾說:

「二二八事件正如滿州人入關屠殺漢人一樣,死了人是免不了」(一九八)成為民間笑柄,被認為無能的行政院長。其父俞作屏是蔣介石同鄉,年青時相偕赴日留學。辛亥革命後又相偕返回中國,蔣介石受命為黃埔軍校校長時,其父為秘書。

後來受害於廣東共產黨的農民革命,時俞國華十歲,為蔣介石扶養長大,與蔣經國、周宏濤等一起就讀於錦溪學堂。有這層關係加上俞國華出身清華大學,留美後在 35年(1946)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

62年(1973)更以拙越的財經成就,獲得美國聖約翰大學榮譽博士。可說是位財經學養俱豐的學者。蔣經國時期,俞國華成為財經政策操盤手,不只擔任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總裁。可說在蔣經國任內舉凡提出的財經議案,從未遭受行政院批駁。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5年(1986)民進黨組黨,臺灣聚眾活動數目逐漸加增。統計 75年(1986)一千二百多件。76年(1986) 7月 15日蔣經國宣佈解嚴有一千四百件。解嚴後民間雖久積鬱悶和不滿,初期尚有疑懼故觀望。不久就如同決堤般對外傾洩。 78年(1989)增至五千四百多件, 79年(1990)為七千七百多件。

直到 80年(1991)減至三千九百件,(二五七  52頁)其中包括被視為農民運動先驅的「五二○事件」。

61年(1972)政府雖曾推動加速農村建設的九項措施。實際為保護工業成長,真正建設農村預算有限,造成農民所得偏低,且對農民必須的肥料和用品採取嚴格限制進品,加深對農民剝削使得農村蕭條。中美貿易談判準備以犧牲農業來保護工業,引起「臺灣農權會不滿」。

中美貿易談判不久,77年(1988)5 月20日林文華和蕭裕珍帶領中南部農民,集體北上陳情。遊行到行政院門口,被埋伏的鎮暴部隊以 V字形插入遊行隊伍甌打流血,連中央民代也不例外。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8年(1989)李登輝訪問新加坡,因新加坡不想承認中華民國,故稱呼李登輝「來自臺灣的總統」。面對這可能引起國內爭議,李登輝以「不滿意,但可接受」化解危機。自從臺灣退出聯合國,中華民國是否存在,蔣經國死後,便成為臺灣朝野爭論。

因國民黨和中國懼怕成為「一中一臺」事實,反對使用「臺灣」,使臺灣在國名使用上受限。75年(1986)為開發亞洲經濟成長,設立國際融資機構的亞洲開發銀行(ADB),簡稱「亞銀」,我國雖為創始國的理事,但為迎中入會,未被告知就被改名「中國、臺北」。

因此76年(1987)於日本召開亞銀年會,中國入會,我國僅能以「中國、臺北」名義與會。政府考慮香港會員資格,係以「英國、香港」與會,設若九七歸回大陸,名稱必然改為「中國、香港」。我國若接受此名義,將會落入與香港一樣地位,成為中國的地方政府。

因此在民間高呼應爭取機會參與國際組織,政府卻以不承認、不退出、不參加,所謂「新三不」為由拒絕參加。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十年經貿煙雲》,冉亮著,時報文化出版,一九八○年。

二、《十七世紀臺灣英國貿易史料》,岩生成一著,賴永祥、曹永和編譯,臺灣研究叢刊。三、《2004臺灣新希望年》,臺灣之心著,馬英九轉贈市圖8061859號,餘不詳。

四、《2004焦土之春》,吳易叡、周馥儀、陳南宏、吳易澄等著,正中書局,二○○五年三月。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8年(1989) 6月 4日北京發生震驚中外的天安門事件。這件被稱為「血腥星期日」的屠殺事件,起因於學生藉著悼念對中國有功卻被罷黜逝去的胡耀邦,引發對現實的批判。

68年(1979)取得中國政權的鄧小平推動四個現代化,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沿海地區設置「經濟特區」。這種後來被推廣在中國沿海各大都市,類似資本主義做法,必然會帶來官僚貪污和奢侈等腐敗現象。這些現象引起中國有識之士擔憂,尤其是學生不滿,本是自然的事。

從74年(1985)起,他們便假借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為由遊行示威。75年(1986)更在蘇聯戈巴契夫「新思潮」感染下,開始出現「反對貪腐」 及「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口號,展開大規模學潮運動。恰巧協助鄧小平取得政權,改革開放中功績最大且為百姓景仰,有「青天」美譽的胡耀邦見貪污腐敗盛 行,對改革開放政策質疑。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