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幸的,戰後的經濟危機,也開始席捲整個歐洲帶來金融風暴。像英國原以為戰勝而沒收了大批的德國船隻,卻反而擊垮了本國的造船業。此種情形,在歐洲國家比比皆是,歐洲的經濟因此蒙受重大打擊。
尤其是過去的海外市場,在戰爭中也被陸續被美日商品取代了。可說從大正6年(1917)年起,歐洲在戰後還來不及復原,就已淪入經濟不景氣,以及失業的恐怖當中。
歐洲的過度資本主義興起,加上大量失業人口,使得共產思想與社會運動因而抬頭,到處發生大型的罷工事件和示威遊行。民主浪潮,加上歐洲經濟不景氣,逼使英國不得不在昭和6年(1931)成立「大英國協」,讓加拿大和澳洲等屬國獨立,成為仍以英國女皇為元首的國家。同時放棄英鎊,而以美元取代做為全世界的貨幣。
歐洲經濟不景氣,不只為害英法意等戰勝國。對戰敗的德奧等國,受害更是慘重。除負擔戰爭賠款外,更失去原有屬地原料的提供,工廠停工,人民生活哀號遍野。為拯救百姓,無計可施的德國政府開始大量印制鈔票,結果更帶來巨大的傷害。
大正12年(1923)6月,原可兌換100萬馬克的1塊美金,不到10月,成為可兌換2兆5千億馬克。在此背景下,加上共產黨火上加油,使得完全失去社會秩序的德國,人民盼望回復過去帝國時的繁榮。這些都是促使德國有再度發展成為獨裁國家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