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在台四年,在世界金融風暴中,協助處理臺灣金融問題,直到昭和 11年(1936)軍人取得政權後,才在該年 10月另派來海軍預備役大將小林躋造出任第 17任總督。中川健藏不僅是文官就任臺灣總督最久的一位也是最後一位,而當時的總務長則是曾任職東京府知事,資歷較深的平塜廣義。


事實上,第1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趁歐美忙於戰爭無暇顧及東南亞殖民地機會,大舉鼓勵對南洋的貿易。並在大正 8年(1919)3月,由台商出資設立「華南銀行」開始南洋貿易。不料卻因昭和時二次金融風暴損失慘重,尤其是昭和 4年(1929)發生的世界性金融風暴,日本海外投資更是一落千丈。

不只臺灣銀行貸款無法回收,經營困難,華南銀行的經營也幾乎停頓。這種經濟危機直到日本佔領滿洲,昭和 7年(1932) 3月 1日成立偽滿洲國。有了廣大滿洲腹地及原料,才改善日本的經濟情勢。尤其高橋是清任藏相(財政部長),為拯救日本金融,採取日弊貶值做法,也以公債建設滿洲,使得日本在很短時間內,就渡過可怕的金融風暴,再度呈現一片欣欣向榮。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正 8年(1919)正當日本準備以6年時間,花費5千4百多萬圓建 設嘉南大圳,同時也著手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時。不久卻連續發生二次金融風暴。但日本為使工程如期進行,採用較激烈手法像提高農地租稅,拍賣已有人耕種的 公有土地。與此同時,臺灣稻米改良成功帶來大量生產。

但因日本人侵略滿洲後,大量投資和生產結果,農產物尤其米價更是低落,臺灣農村受此影響生活更是困 迫。臺灣農民運動及無產階級運動,便是在此環境下,在昭和 2年(1927)到昭和 4年(1929)蓬勃發展。

臺灣民主運動因有無產階級介入,使得昭和 2年(1927)臺灣文化協會的分裂,成為共產黨本身鬥爭的舞台。臺灣解放運動戰線,也因群雄併起陷於混亂。


此外,臺灣農民組合及工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林立。其他像發生臺灣獨立事件、無政府主義的黑色聯盟,廣東革命青年事件等各種左傾鬥爭層出不窮。蔣渭水所領導的臺灣民眾黨,也在此局勢下,不得不事事遷就工農階級。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見解不同,使得民眾黨從昭和 4年(1929)起開始分裂。林獻堂蔡培火蔡式穀陳逢源等人就以「促進地方自治制度的實施」,回到政治原點為訴求,開始成立「臺灣自治聯盟」。

有了自治聯盟,當然會造成理念不同的民眾黨員 出走。民眾黨雖想挽回,但礙於整個形勢,最後不得不以開除方式對付出走的黨員。但卻反被視為無情,促成更多出走的趨勢。事實上,總督府對於臺灣民眾黨的存 在,本就有很深的疑慮。

尤其在蔣渭水的領導下,這位被總督府視為有極強烈(臺灣)民族主義者,常領導農工團體反對總督府,甚至扯總督府的後腿。


像關於鴉片之改正,民眾黨不僅通電日內瓦國際聯盟報告日本的不是,在該聯盟委員蒞台檢查時,民眾黨且出面作證。像發生霧社事件,民眾黨又首先發出「日本使用違反國際條約之毒瓦斯,殺戮弱小民族。」電報。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兔死狗烹」脫離了民眾黨,以地主、資本家及中產階級為主力而組成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原以為可取代民眾黨功能。不料,昭和 6年(1931) 日本頒佈侵害農民權益的「甘蔗土地收用規則」,隔年 7月又發生限制臺灣米輸入日本等攸關臺灣農村生存的大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卻以極溫和的方式請願。卻被形容為一次幾近「哀願叩頭的請願」,遭人民大肆 批評及唾棄。於是要求自治聯盟改組,成為可與總督府從事政治鬥爭的聲浪四起。要求改組的聲浪,結果卻在昭和 8年(1933)8月由楊肇嘉洪元煌等人主持的第 2次大會中,以「自治制度之改革,為自治聯盟的單一目標,也是存立的依據。

若予以放棄,則等於自治聯盟的消滅。」為由(二一536頁)。加以否決,使得原本對林獻堂等人組織自治聯盟有盼望,甚至可取代臺灣民眾黨的擁護者,大失所望。


事實上,日本在臺灣實施地方自治非常不公。當時的臺灣不管是稅收,為朝鮮的 2倍半,兒童就學率也是 2倍。且在明治 38年(1905)時臺灣財政早已獨立,不似朝鮮來到昭和年間仍需由日本每年支付 2千萬圓。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日本治台,採取了諸多不平等的殖民統治。不僅是士地任遭剝奪,就是教育、公職、甚至開設公司,臺灣人都要蒙受不平等待遇。這當然激起臺灣有志之士的反抗。而臺灣文化本屬平埔族,不僅內容膚淺,也都屬荒亂怪誕迷信。若要與日本文化抗庭,非有自己的文化不行。


這就是大正 10年(1921),蔣渭水等人受當時基督教青年會賀川豐彥牧師影響,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主因。而臺灣要擁有自己的文化談何容易,當時能與日本文化相抗衡,只有中國文化,所以臺灣人為了要與日本文化分庭抗禮,漢化便成捷徑。大正 8年(1919)田健治郎總督來台,大力推行臺灣同化運動,幾年後一事無成,蔣渭水就曾在臺灣民報上批評說:


「臺灣當局好唱同化,須見傚臺灣人同化生蕃的同化法,才能成功,生蕃變做熟蕃,熟蕃變作臺灣 人。所以現在的台人中,有多數的生蕃同化人混在,是很明白的事實。……以上可知道同化的問題,在於文化的質與文化數的關係。文化質優秀的就會同化劣文化 的,民族的數多就會同化數少的民族,同化全不在治者與被治者的地位關係啦。」(二九一13頁)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開始西樂,應是清朝同治 4年(1865)基督教傳入臺灣以後的 事。基督教因詩歌敬拜培養了許多音樂人才,像高慈美林秋錦陳泗治翁榮茂林善德黃秀峰等皆是。

但西樂在台真正發展則是大正以後的事,隨著日本在各 地建立公學校,不但設有「音樂」科,日本人還為培養臺灣教育音樂人才,在師範學校裏設有音樂教育。許多人像李金土、臺灣最早成立管弦樂團的張福興等,都被 保送至日本東京深造。


被臺灣人譽為驕傲的這些音樂人士,不料昭和 6年(1931李金土在艋舺籌 劃舉辦第一屈「臺灣全島洋樂競賽大會」,想不到比賽結果,竟被日本人譏為比炒米粉更幼稚的音樂大賽,「米粉音樂」激起全台敵愾同仇。

在民族自尊不甘被辱 下,臺灣新民報開始網羅留學日本的臺灣音樂家,由楊肇喜組團分別在臺灣七大都市舉行公演。使得西樂在臺灣更是蓬勃發展,如雨後春筍般,許多鄉村甚至都組織樂團,成為當時奇觀與盛事(二九○  20頁)。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立於大正10年(1921)的臺灣文化協會,為了改造臺灣人,不只設有讀報社,為鄉下人讀報。同時也透過戲劇表演,對臺灣人教導。這就是臺灣「文化戲」由來。事實上,日據初期臺灣本土,除極少數地區,有小型野台「歌仔戲」外,並無其他戲劇。只有由日本引進,使用日本歌舞伎樂器,改良戲劇內容,使符合當時臺灣社會流行的戲據,稱為「改良劇」。


然而不為臺灣人喜好,反因戲團有與日本掛勾洗腦之嫌,而被戲稱為「流氓戲」。但到大正後期,文化戲出現後情況就不同,具有改造臺灣社會使命的文化戲,從大正12年(1923)起開始流行。


大正 13年(1924)剛巧發生治警事件,就在人民不滿中,被當時臺灣人鄙 視為「台奸」辜顯榮等人,出面為日人暖頰,成為台人怨恨的對象,以半諷刺半帶有演講的「文化戲」,便如雨後春筍般成為流行。其中較有名的,光是台北地區就 有「星光演劇研究會」、「臺灣藝術研究社」、「台北博愛協會」、「機械工俱樂部」、「鐘鳴」等社。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在日治時期,最為人樂道的則是「臺灣新文學」。臺灣原有文學,都是源自清末官紳享有的文學。這些源自中國的舊文學,等到對臺灣人民負有改造教育 責任的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就需要改正使用全民皆懂的文學。於是配合東京發行的〈臺灣民報〉,不僅鼓勵「臺灣文學」應以白話文創作,同時為響應大正 8年(1919)在中國發起的「五四運動」所主張的白話文創作,於是發起「臺灣新文學運動」。

大正 13年(1924) 留學北京,板橋人張清榮,以筆名張我軍在臺灣民報,出版了臺灣第1本白話詩集《亂都之戀》,並在臺灣民報上發表了一篇〈致臺灣青年1封信〉,大膽評擊臺灣 舊文學。終於引爆長達2年的新舊文學論戰。由於新文學在中國有五四運動成功案例,終使以中國文學馬首是瞻的舊文學,不得不閉口。

昭和 2年(1927)臺灣民報由東京遷回臺灣,更是促使臺灣新文學蓬勃發展。

許多報紙像昭和 5年(1930)發行的伍人報、臺灣戰線、洪水報、明日雜誌,以及後來發行的南音、福爾摩沙、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臺灣文學等雜誌,都成為當時臺灣新文學對外發表的園地。

而其中較有名的,即是昭和 6年(1931) 台北新莊人,曾任台北市江山樓的經理郭秋生,在台北大稻埕成立「南音社」,翌年並出版「南音」雜誌。由於當時臺灣報紙和雜誌,都以報導社會運動,像報導無 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或者宣傳共產主義等普羅文學極易被禁,且易造成一般大眾對臺灣新文學的懷疑。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日本治台期間,唯一不受日本政府干擾的就是美術。原來臺灣的美術自日本治台後,即分成兩股主流。一股以臨摹中國古畫,或以此為基礎的創作,所謂本土派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因無地位。僅能依附在傳統建築維生,成為貧寒小孩愛好美術無法受教育者的出路。


這些藝術像彩繪有台南陳玉峰。交趾燒日據前有民雄葉麟趾(葉王),日據後則有林添木洪坤福石連池江清露等人。玻璃剪黏則有來自汕頭的何金龍。這些人都是當時代佼佼者,其作品足可留芳傳世,可惜在日據時都不被重視,只能默默的工作。


臺灣另一股主流,則是接受新美術教育的畫家和雕塑家。臺灣接受西洋美術是始自日治。日本為了普及臺灣教育,不只在公學校設有「圖畫」課,為培養臺灣人師 資,台北師範學校更聘請了許多日本名畫家,像高橋精一石川欽一郎等人來台。尤其留學英國的石川欽一郎,對臺灣西洋美術教育影響深遠,被譽為「臺灣美術啟蒙之父」,即是以教授水彩和油畫成為有名。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在第1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發生經濟不景氣時,美國因擁有歐洲各國 160億龐大債權故能無事且成為取代歐洲的強國。為維持世界和平,美國甚至在大正 11年(1922)舉行華盛頓會議,通過「9國公約」尊重中國主權及獨立。

同時為避免各國的軍備競賽,簽訂「海軍條約」限制各國海軍擴張。將美英日法義5國海軍艦艇主力合計噸數,限制為 5:5:3:1.75:1.75 的比例。昭和 3年(1928)並與法國在巴黎成立「非戰公約」,由簽約各國承諾願以仲裁方式,解決各國間的爭執。


可惜就在此時,昭和 4年(1929)10月美國卻因證券管理不當,發生了影響舉世的金融風暴。不但大大的打擊復甦中的歐洲市場。英國打擊尤其沉重,不只英鎊從此失去作為國際貨幣的影響力,而且不得不讓其附屬國家,像加拿大及澳洲掛名「大英國協」其實是獨立國家。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