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蔣介石幸運,「寧漢分裂」時蘇聯列寧逝世,史達林與托洛斯基互爭領導權,史達林為求勝利將托洛斯基反對國共聯盟,準備自搞革命將「關於中國問 題的決議」,準備大搞土地改革及籌建紅色武力的秘密文件出示武漢政府。

武漢政府震驚之餘,惟恐共黨勢力坐大也開始清共。武漢政府這個舉措不但使托洛斯基垮臺,也讓蔣介石不名譽剿共有了藉口。雖然雙方仍是劍拔弩張,蔣介石與北洋軍閥在徐州會戰大敗,不得已在 8月 14日引退辭職,才解決雙方歧見。


蔣介石雖然下野,已成為害怕共產黨的「反共明星」。本以為蔣下台會帶來團結的汪精衛等人,等遷都南京準備召開二屆四中全會,遭到張靜江、蔡元培等蔣介石部 屬反對,以武漢政府非正式政府,且過去在武漢召開的三中全會,乃是非法聯共會議為由杯葛(二四二  215頁)。

汪精衛雖堅持召開四中全會,但同為武漢政府的孫科卻出面接受張靜江等建議,另成立「特別委員會」暫行中央職權,重新籌開遭質疑的三中全會。至 此汪精衛主張深受打擊,孤掌難鳴遂於 9月 13日引退。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伐成功後再來就是排除異已,所謂「異已」是指北伐中有功將領,蔣介石指稱為新軍閥,他說:


「要完成國民革命,非將新軍閥一起打倒不可。」(二四二245頁)


蔣介石以進為退,首先以身作則請辭黨政軍各職,要求各集團軍編遣,他說:「此後軍權統歸政府。」當然他請辭一定獲得慰留。有了慰留接著要求國民黨中執會通過他為國府主席。18年(1929) 3月蔣介石就以主席攬權召開第 3次國民大會,正式通過實施「訓政」。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年(1930)終於爆發民國以來最大規模「中原大戰」,戰況之慘烈,蔣介石說:

「18年間,長江、黃河、西江三大流域,滿染國民革命軍相砍之鮮血,人民生命財產,隨之蕩析者,更不可勝記;至於今春以來之大戰,戰區之廣,戰禍之烈,不特北伐之役未足與擬,即民國以來絕無其例,抑亦中國數10年來所未有也。鳴呼此中國之浩劫,而中國國民黨之奇痛也。」(二四二268頁)

雙方動員總計一百五十萬大軍,陷入猛戰膠著,最後置於關鍵地位的張學良東北軍,接受蔣介石 5百萬現金及 1千萬公債賄款助蔣(二四二  270頁,當時工人月俸約為 12元),收到宋子文電匯定金的9月18日,通電蔣介石決定派兵入關,使「護黨救國軍」側腹受敵終至失敗。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介石培養的特務組織最初也與青幫有關, 13年(1924)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就透過陳果夫從青幫招到許多忠誠幹部為學生,成為日後領導中堅(二四三  52頁)。「中山艦事件」後,陳果夫以組織部長開始為蔣介石建立賣命的特務系統。

16年(1927)8月蔣介石下臺,陳果夫銜命為復出拉攏黨內重要幹部,在上海成立中央俱樂部(Central Club),俗稱「CC派」特務系統,負責黨務、教育和文化。根據不同時期需要從事各種秘密組織訓練。這個秘密特務組織又稱「特工總部」。

因陳果夫弟弟陳立夫,主持過中央組織部的調查統計科,故又簡稱「中統局」。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取得上海巨大商賈為腹地,又有宋子文襄助,蔣介石財務起了很大改變,不必像北伐用豪取豪奪等勒索方式奪取財物。
宋子文採用更有效方法,在國民黨治理範圍廢止軍閥地方「釐金」制,改為全面稅收,讓地方軍閥全然仰賴中央。
並收取煙酒稅和鹽稅,鹽稅歸其弟宋子安收取。


收回何應欽軍火購買權利,以豐厚回扣組織 3萬私人部隊,美其名「鹽稅徵收旅」保護(二九四  114頁)。其次則是發行高獲利的國家債券賣給銀行,再轉賣給資本家,使這些擁有巨大債券的資本家,為免債券損失不得不擁護蔣介石。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民黨失敗,因蔣介石過於政治天才,他可以把日本侵略視為是否有利的棋盤行走。他了解中國最後會抗日,雖然日本侵略對中國損失慘重,本質上對他的獨裁政權並不構成威脅。

國內軍閥歷經「寧粵分裂」新政府失敗,也需其輸餉才能生存須聽命於他。整個中國只賸上海「四一二事件」及「武漢清黨」受害最深,擅長組織戰的共產黨。

他們軍力雖少,從過去受害中與蔣介石成為深仇,深知蔣意圖。他們有主義,不像軍閥般得以收買,他們存在對蔣介石如鯁在喉。故「剿共容日」已成「寧粵分裂」勝利後目標。


既有「寧粵分裂」勝利經驗,為了對抗共產黨也為獨裁鋪路,蔣介石認為必要加強特務組織和財務掌控。為加強特務組織,他除陳果夫系統另闢「復興社」。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寧粵分裂」勝利的關鍵在財務,宋子文原是個革命理想家,也是堅決抗日者。「中原大戰」後努力節約財務準備「抗日」,結果這些經費都被蔣介石拿來剿共,對此他氣憤異常。


22年(1933)8月蔣介石又趁他赴美協商,向上海銀行貸款六千萬元剿共,回國後被逼必須發行緊急債券償債的宋子文,因不滿遂於 10月底提出辭職。繼任的孔祥熙雖為宋子文姐夫,卻是十足投機商人,對蔣介石言計聽從,不顧儲銀準備的財務原理,開始出售大量債券,提供為剿共金援。


不幸的是,剛好遇到美國經濟不景氣,美國為穩定國內經濟,對中國大量採購白銀。基於出口白銀利潤高於債券,在無法售出債券結果下,掌握大權的蔣介石開始實施強制方式,23年(1934)7月通過「儲蓄銀行法」,規定所有銀行必須將其資產的 1/4投資政府債券。同時為杜絕各銀行對白銀外匯買賣,對白銀課以重大關稅,同時公佈除中央銀行不得做外匯買賣的命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之侵略
事實共產黨歷經 16年(1927)上海「四一二事件」及武漢清共事件,雖於 該年 8月 1日在江西井岡山重新成立「紅軍」,勢力十分薄弱。毛澤東在無法指揮都市工人革命下,轉而從事農村革命。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到中原大戰結束,紅 軍發展有福建、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農村。而共產黨之於蔣介石,他們與一般軍閥不同,有自已的思想,組織和紀律,無法靠威脅利誘等手段收買利用。

且在首次國共聯合他們和蔣介石相處過,深知蔣介石意圖也曾被出賣,付出慘痛代價。所以人數雖少卻足以成為蔣介石心頭大患。故繼中原大勝後,共產黨成 為急欲剿滅目標。

不幸的是,本以為不出 1個半月就可剿滅的共產黨,愈剿愈大,從最初2、3萬人到最後第5次圍剿中仍有 8萬 6千人突圍而去,預告一片抗日聲中人民對蔣氏不滿。就在剿共當兒,日本也乘機侵略中國,蔣介石採取「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策略,任由日本宰割。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對日抗戰非常辛苦,損失慘重,這種損失不只戰略錯誤,也是人為錯誤造成。戰略錯誤像宣戰不久的「八一三」淞滬之戰,蔣介石因平津失守發表了: 「為了粉碎敵人速戰速決的企圖,和避免敵人不斷攻擊的毀滅,乃決定利用中國眾多的人力和廣大的土地,採取持久消耗的最高戰略。」(二四二  420頁)

亦即以人海戰術對抗日本,淞滬一役不聽李宗仁勸告,謂淞滬三角地帶適合空襲,臨海易受艦艇砲擊,不宜死守作不必要犧牲。蔣介石不聽結果寫下抗日最悽 烈史實,李宗仁回憶錄說:「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國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


淞滬一役中國損失兵力達五分之一。蔣介石卻以「四行倉庫」愛國故事掩飾兵敗。由於精銳損失過大從此處於挨打。幸而 27年(1938)李宗仁「台兒莊大捷」,雖是少數勝利之一,但證明中國猶能抵抗日本,拾回不少信心。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宋、孔家族除經手印刷債券和鈔票,代表政府徵收鹽稅。鴉片販賣盛行時,宋子良更是上海黃浦江管理局長,成為鴉片販賣受益者。他們的公司經手抗戰 時美蘇援助財物,像屬宋子文兄弟的「中國開發財政公司」、美國成立的「環球貿易公司」、「中國國防用品公司」、「孚中實業公司」、進口石油的「中國石油行 會」,還有抗戰中為運送美援物質的「西南交通公司」,使他們在戰爭中皆能以任何機會致富。


沃隆佐夫在《蔣介石評傳》書中如此評論: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對華援助項目, 一直延續到 2次大戰結束。在歐州各種國際組織力圖維護自已按有關項目分配救濟品的控制權,一直到這些救濟品用完為止。在中國卻是另外一個樣子。蔣夫人和她的宋家兄弟 堅持特殊立場:『只有中國人自已才知道怎樣利用聯合國善後救濟署的基金,中國人的尊嚴不允許外國人對援助項目控制權進行干預。』」(二四三  206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