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日本治台,採取了諸多不平等的殖民統治。不僅是士地任遭剝奪,就是教育、公職、甚至開設公司,臺灣人都要蒙受不平等待遇。這當然激起臺灣有志之士的反抗。而臺灣文化本屬平埔族,不僅內容膚淺,也都屬荒亂怪誕迷信。若要與日本文化抗庭,非有自己的文化不行。


這就是大正 10年(1921),蔣渭水等人受當時基督教青年會賀川豐彥牧師影響,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主因。而臺灣要擁有自己的文化談何容易,當時能與日本文化相抗衡,只有中國文化,所以臺灣人為了要與日本文化分庭抗禮,漢化便成捷徑。大正 8年(1919)田健治郎總督來台,大力推行臺灣同化運動,幾年後一事無成,蔣渭水就曾在臺灣民報上批評說:


「臺灣當局好唱同化,須見傚臺灣人同化生蕃的同化法,才能成功,生蕃變做熟蕃,熟蕃變作臺灣 人。所以現在的台人中,有多數的生蕃同化人混在,是很明白的事實。……以上可知道同化的問題,在於文化的質與文化數的關係。文化質優秀的就會同化劣文化 的,民族的數多就會同化數少的民族,同化全不在治者與被治者的地位關係啦。」(二九一13頁)


臺灣人漢化的重要,因當時日本為世界三強,成為亞洲各國脫離歐美帝國主義的希望。故蔣渭水對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有感而說:


「臺灣人負有做媒介日華親善的使命。日華親善的使命是亞細亞民族聯盟的前提。亞細亞民族聯盟,是世界和平的前提。而世界和平是人類最大幸福,且是全世界最大的願望。

所以我臺灣人有媒介日華親善的使命。以策進亞細亞民族聯盟的動機。招來世界和平是人類最大幸福的使命就是了。」
 

最後他結論說:


「簡單說來,臺灣是握有世界和平第一關門的鍵,這豈不是很有意義,且很重要責任的使命嗎?我們一旦猛醒,負有這麼重大的使命,那麼就要去遂行這使命才是。本會就是為造就遂行這使命的人才而設的。」(二九一 14頁)


也就是臺灣在日本人的統治下,若要成為日華親善媒介就更須要漢化。故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後,為了改造臺灣人,便以擁有的「會報」及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 動」的許多雜誌,諸如「臺灣青年」等,開始一連串臺灣人的漢化教育。其中影響最大,便是在臺灣各地設置讀報所,主動為人讀報。

使臺灣文盲佔絕大多數的鄉 村,除了對法律、衛生、經濟認識外,最重要的是,教導認同漢化文化。這種對整體臺灣人強行灌施漢化,所謂「新文化運動」有人以為危險,但蔣渭水卻說:

有謂新文化運動,往往陷於危險,有害無益。其實不然,夫合理之運動,穩健之宣傳何危險之有。」(二九一  15頁)


就在臺灣全民漢化運動同時,臺灣也因留學生增多,以及新式教育制度實施,使許多臺灣人普遍接觸了除日語外的其他學問,像算術、理科、農業、體育、音樂和美 術。甚至到中學,還教導物理、化學、法制和經濟等很多實用學問。

甚至日本人為使臺灣走向現代化,也在師範學校裏設有普及臺灣教育,而需要的藝能科目,像文 學、美術、音樂、戲劇等。這些都是促使臺灣從過去專屬官紳階層,方能享受的詩詞、臨摹繪畫等舊文化,轉換成全民可共享,包含文學、音樂、戲劇、美術等,所 謂「臺灣近代化藝術」活動。


而參與者也從過去僅極少數才能參與,或即興而作的節目,變成創作者不僅要專業,或極專業。甚至像戲劇一樣,需要許多人共同參與和演出才能完成的作品。


像臺灣這樣一面漢化,一面卻因日本教育迎入新文化,使得臺灣發展出一股以漢文化為底,日本專業表演藝術為輔的新文化出來。這種文化尤其在大正年 4年(1915)「西來庵事件」後,因理解臺灣人終究無法以武力推翻日本,轉而進行非武力的文鬥,而大放異彩。


臺灣此種新文化表現,在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發展初期,若從日本原已十分專業眼光視之,固然十分幼稚。但在臺灣人民眼中卻十分受歡迎,使得該文化在臺灣呈現蓬勃發展。

李政隆小檔案

 

li-zheng-long-1.jpg李政隆原本是一位名建築師,曾任大學建築系教授,也曾榮獲教育部團體頒 發「木鐸獎」,且是深愛台灣的歷史學家,著有《新臺灣史》、《臺灣基督教史》。現任 基督教恩友中心執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臺灣文化協會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台灣史 的頭像
    新台灣史

    李政隆的新台灣史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