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解嚴後,國人開始習慣於每年選舉。每次選舉喧擾完沒多久,街頭又傳來下一個選舉聲。86年(1997)台北發生林肯大郡倒塌二十三人死亡事件的「溫妮颱風」。隔年桃園也發生震驚海內外,中外共二百零二人死亡,華航大園墜機的空難事件。

當年還有「芭斯比颱風」造成汐止嚴重水患。雖然基督教以「上帝愛世人」,因為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彼此不應分貧賤富貴,故要「愛人如己」。

從清朝同治 4年(1865)開始,就有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Dr. James Maxwell)、甘為霖(Rev. William Campbell)、巴克禮(Dr. Thomas Barelay)等傳教士,將基督教傳入南臺灣。

北部則在同治 10年(1871) 由加拿大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傳入北臺灣。兩地傳教士雖來自不同國家,但到臺灣就以臺灣救難為己事,陸續在台南、高雄、彰化、台北等地,設立醫院、育幼院和孤兒院,到處 的救濟貧寒。

然而,基督教終因信仰人口不多,經費有限。以至於隨時代轉移,救濟工作有逐漸式微趨勢。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總統大選競爭逐漸激烈下,忽然發生使臺灣受重創的九二一地震。表面上不分黨派,所有的選舉活動全部停止,全力從事救災。然而,能否有效救災,救災能力,成為另一場新的競選。

可惜的是,就在國人悲傷的當兒,宋楚瑜和陳水扁,雖都組織或發表了救災的意見,但因缺資源,只能口說實惠不多。

而且所有的動員和言論,也唯恐越份,在國難的傷口撒鹽,反成反感,僅能戰戰驚驚。唯有掌握救災資源的連戰,可以政府官員身份,深入災區,藉此造勢,甚至配合選戰,大舉推薦自己。

可惜,連戰卻錯過此機會,像處理一般救災公務般,僅在開始時因常露臉報告災情,稍有拉高民調。等到 10月16日雲林縣長補選日開始,藉由雲林選舉造勢,所有總統的選舉機器啟動,馬上又恢復到以前,互相攻訐的競爭局面了。

不過「九二一地震」後,卻發生了一件可能改變選舉的事。那就是在國人盡力救援下,許多總統候選人為顯示愛心,紛紛解囊相助。不料,因捐的錢少,藉此顯示廉潔的宋楚瑜,竟對外宣稱,他窮到連母親家中的廁所門壞了,也沒有錢去修護。故僅能捐出微薄救濟金,博得社會一片喝采。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不是國民黨分裂及黑金政治。還有臺灣人對改革盼望的殷切,否則光靠陳水扁的政見像「老人年金」、「青年創業基金」、「年青人首次購屋貸款,利息百分之三」。還有「改革與安定並重」、以及「安定賺大錢」等口號,都不足以吸引臺灣人的信任。

尤其九二一地震救災毫無資源的民進黨,也只能以喊口號代替行動,使得陳水扁民調,始終陷於低潮。不料,該年 11月底黃信介病逝於台大。這位享年七十一歲,台北市大龍峒人,有「永遠的歐吉桑」之稱的民進黨大老, 50年(1961)以三十二歲當選台北市議員起,就獻身於臺灣民主運動。58年(1969)以黨外身份當選「終身」立委的增補選選舉。後因美麗島事件身繫囹圄,被取消立法委員資格。

釋放後,經過陳水扁等黨外立委爭取並要求釋憲,使他在 80年(1991)又恢復「終身」立法委員資格。但為響應民間「老賊下台」運動僅復職四十分鐘,在立法院發表「請與我一同告別舊時代」後,辭去立委職位,藉此呼籲老法統一同引退。


81年(1992)因民進黨在花東選戰鮮少勝利,為使民進黨勢力跨進花東,他以黨主席身份「元帥東征」親自角逐花蓮立委選舉。結果爆發了震驚全國的國民黨作票事件,使他從落選最後變成當選。像這樣一位為人敬重的民主鬥士,雖令人欽佩,但人老難免一死,原是正常的事。可是到了選戰,卻勾引人想起黃信介當年的美麗島事件。而當時的宋楚瑜,則是曾經發表打壓言論的新聞局長。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 39年(1950)出生臺南縣官田鄉,家境清寒,原就讀臺大商學系,後來受黃信介立委選舉時政見發表影響重考法律系。大三時考上高考,成為開業律師。畢業後不久即娶台南縣麻豆人吳淑珍為妻。

68年(1979)底爆發「美麗島事件」,在張德銘的邀請下成為黃信介的辯護律師,與謝長廷、蘇貞昌等人開始涉入政治,70年(1981)當選臺北市議員。不久因《蓬萊島》雜誌社舉發馮滬祥升等教授論文翻譯抄襲,雖在指證歷歷下,反倒使擔任該社長的陳水扁,因此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決定以不上訴抗議司法不公,準備坐牢的陳水扁,辭去臺北市議員後, 74年(1985)9月接受黨外共同推薦,參選臺南縣長,結果卻付出慘痛代價。由於競選激烈,颳起「阿扁旋風」,使國民黨心悸。在大家預期應可當選的前夕,其岳母首先接到恐嚇信,宣稱「要讓阿扁家庭殘缺,有喪妻之痛。」不料二日後,果然發生鐵牛車衝撞吳淑珍事件。

原本只被撞倒的吳淑珍,卻因鐵牛車故意倒檔,再輾一次。使吳淑珍差點付出生命,勉強救回,但因此終身殘廢坐在輪椅上。(一一五  72頁)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實上,促成臺灣陳水扁當選總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是中國動武的威嚇。

89年(2000) 3月 15日臺灣總統大選三日前,中國總理朱鎔基召開記者會,企圖用強烈手段干涉臺灣選舉,他以「誰要是搞台獨,誰就沒有好下場!」恐嚇臺灣人,並以「後悔莫及」嚇唬民進黨,企圖影響選情。

但適得其反,與 85年(1996)臺灣總統大選一樣,恐嚇李登輝沒想到無效,反促成臺灣人空前大團結,使李登輝高票當選。而2000年大選亦復如此,反使陳水扁民調選情立刻攀升,而朱鎔基也因此被美國華盛頓郵報戲稱,指其手法類似義大利黑手黨的「柯里昂」。(三二○82頁)

結果臺灣總統大選該晚,中國共產黨看到臺灣選情不利,緊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臺灣的新局勢以及北京的對策,對於有人主張攻打臺灣一事,中國總理朱鎔基在會上,一反過去的說法,表示說:「有人說現在應該打臺灣,教訓臺灣。要打,首先打爛的是中國經濟。」(三二○80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國防部也完成一份《中國人民解放軍廿一世紀的戰略作戰:太空及戰區飛彈發展》分析報告,指出中國對台作戰觀念,企圖以飛彈發動大規模的先制攻 擊,再配合空襲和特種作戰,以掌握「制海、制空和資訊戰」。其中有些分析家以為,若果中國到廿一世紀有此能力,那在45分鐘內,取得台海制空權是可能的。 (三二○  75頁)

這個報告到 89年(2000) 2月 3日美國中央情報局長譚納特(George Tenet)在國會聽證會上又表示:「中國目前仍欠缺成功犯台所需的海、空運輸能力」。

而國防情報署長威爾遜也作證說:「在  2015年以前,中國傳統武力的現代化,將使他們對臺灣的軍事威脅更為可信,不過可能仍缺乏對台發動大模兩棲攻擊的能力」。(三二○  93頁)為了反擊美國說法, 2月 24日中國軍方又發表,有能力在十天內拿下臺灣,且在台海戰爭初期,中國將出動一千架飛機襲台的說法。

但這說法又被中國空軍研究權威,美國駐中國空軍助理 武官否認,以為這種說法不切實際。他說:「即使中國可在海峽對岸佈署一千多架飛機,但是中國卻沒有能力讓這些飛機同時升空作戰,而每次僅能讓四至八架飛機 升空,再多就無法控制了。」至於海軍攻台能力,美國全球安全研究中心麥克尼則指出,「中國海軍的戰鬥力,比起日本和臺灣目前還『差得很遠』。」(三二○  94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進黨執政大體說來,乏善可陳,其原因有二,一是民進黨未曾執政,沒有累積的執政經驗,也沒有執政的人才。由於民進黨的組成,原是反對國民黨而組合 的政黨,這些反對的人,包括很多台獨、中統、政治犯、國民黨受害者、以及國民黨淘汰、甚至無法取得利益而叛逃者。這些人,在兩蔣獨裁時,必須因反對而集 合,才能形成一個抗衡的力量。

故組黨前,表面上對抗國民黨的壓迫,似乎團結一致,但卻是各有各的想法和盤算。所以組黨後,就開始為鞏固自己權力鬥爭不已, 同時,也各自在黨內,建立屬於自己的勢力,這就是民進黨組黨後,派系林立的緣故。


像這樣因反對獨裁組成的政黨,若從其屬性分析,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即參與的人不僅具有群眾魅力,且為達目的百折不回,所謂「起而行」的特點。同時,臺灣民 主成長過程,脫離不了美國的關切,為了讓美國了解國民黨非獨裁,到了後期,像「美麗島」一樣會有審判。故參與的人須具辯才及法律知識,以便遊走法律邊緣, 從事民主運動。

所以律師便成為民進黨的軸心。這些人像陳水扁以及被稱為「四大天王」的呂秀蓮、謝長廷、游錫堃、蘇貞昌等人,其中陳水扁、謝長廷和蘇貞昌, 都是「美麗島」的辯護律師,因美麗島事件才走入政治。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進黨內無人才,所以未能給予陳水扁執政的奧援。加上陳水扁個人主張,以「新中間路線」為治國理念。所謂「新中間路線」,就是對臺灣內部,發生的統 獨、族群以及意識形態等三角問題上,他藉口「國家安全」、「自由民主」以及「新個人主義」為基礎,作為施政研判的方向。也就是說,對於前面「統獨」等三問 題,他不偏袒任何一方,會以後面「國家安全」等三個思維為基礎,採取「公正」手法做為施政方針。

事實上,做為公正的第三者,以臺灣環境,對陳水扁個人而言實不可能。舉例說,陳水扁所以當選總統,乃基於大部份臺灣民眾,對外來政權及國民黨貪腐政權的不滿所造成。故寄望「改革、安定」為競選口號的陳水扁,能代表本土執政,革除過去黑金弊端,本就極度充滿本土情懷。加上民進黨內部獨派的支持,才能讓他順利當選。


在這種背景下,他不以擴大原有基礎,以施政成績贏取全國民心,換取民眾對本土執政的信任,奠定民進黨永遠執政的基礎,反而在一些意識形態,像「統獨」、 「族群」等議題上,想去扮演公正第三者。

所以在選前為鞏固自己票源,就可高喊「臺灣獨立萬歲、萬萬歲」,可是等到真正當選,他不僅立刻拜會國民黨大老劉和 謙、黎玉璽、孫運璿、李國鼎等人請益國是。甚至也拜會,涉及多起政治暗殺,兩蔣「白色恐佈」時期,情報頭目王昇,向他致意。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登輝時期,臺灣對中國投資實施「戒急用忍」政策。事實上,「戒急用忍」政策訂定後,雖不能有效管理中小型企業赴大陸投資。尤其政策施行的第二年,亞洲發生金融風暴,世界各國在經濟衰退下,發生生產過剩的危機。傳統產業在此情況下,受制於全球市場停滯,價格大幅下跌的競爭中。


臺灣除少數大企業,能轉型升級外,多數的中小企業,則盼望能以中國廣大的內需市場,配合其廉價的土地與勞工,延續產業生存,於是紛紛轉投資至中國。


事實上,臺灣實施「戒急用忍」政策,雖為部份台商詬病,但對臺灣整體的經濟貢獻,卻是有目共睹。臺灣雖在亞洲金融風暴陰影中, 89年(2000)仍能維持每年百分之五到六的經濟成長率,且使臺灣國民所得在該年突破一萬三千美元,失業人口始終維持在百分之三以下。當然,臺灣經濟成長,若與當時的中國相較尚嫌少。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實上,陳水扁所謂「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大陸政策,在沒有落實的配套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促成台商大量出走口號。原本傳統產業,就因走私猖獗,中國低價品在台銷售,如入無人之地。加上政府又坐視不管,在無法與之競爭下,傳統產業對於投資中國,早有「早去早死、晚去晚死,不去更會死」的無奈。


及至陳水扁執政,大量開放中國投資,使所有產業終於了解,臺灣政府無心也無法借鏡韓日,學習如何在中國競爭下,有效保護其產業,不但維持經濟成長,減少社會失業,甚至韓國在歷經亞洲金融風暴後,仍能維持亞洲四小龍的繁榮地位。


面對中國的經濟競爭,李登輝執政固然採用「戒急用忍」,防範台商一窩蜂投資中國。這種消極作法並非政府施政目標。防範於未然,像在未造成大量失業前,就知 保護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傳統產業,不僅能有效杜絕走私,提高自給自養機會,甚至訂定有效的保護政策,或提供優惠貸款,給那些願在產銷技術和品質改良,做研 發的傳統廠商。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