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 7 章 -- 兩蔣統治時期 (8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75年(1984)6月臺灣首次出現以環保理由,反對美國杜邦公司在鹿港濱海工業區興建生產「二氧化鈦」有毒氣體的化學工廠,這是未解嚴前的重大示威遊行,引起社會極大震撼最後成功收場,杜邦公司因此放棄臺灣投資成為社會極大示範。76年(1987)又發生高雄後勁「反五輕」運動和宜蘭縣長陳定南反對在五結興建「六輕」,可說是此運動延伸。


雖說 43年(1954)王永慶自日本引進塑膠工業發展至今,不只奠定臺灣塑膠大國地位,而且周邊延伸許多中下游產業。為了維護塑膠王國美名,同時解決上游石化原料不足,政府認為有必要興建「五輕」及「六輕」。但 40年來飽受中油煉油廠污染的後勁居民,無法想像再有五輕後的生活,故而反對。


後在經濟部長蕭萬長出面解說,應允在居民監督下做好環保,才解決居民反對問題,79年(1990) 9月開始興建「五輕」。而「六輕」高達千億以上投資案,也在雲林縣長廖泉裕主動協助,才在麥寮鄉以填海造陸方式取得土地,順利建設六輕。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5年(1986)7月就在臺灣避免來自中國及東南亞的紡織品低價競 爭,期望能持續保有輸美的「限額」,在瑞士日內瓦與美國代表展開雖不滿意但可收受的談判時。國內黨外人士以「黨外選舉後援會」為基幹開始籌組政黨。

9月初 在街頭發動二二八事件以來最大的街頭抗爭, 9月 28日在圓山飯店,以召開「黨外選舉後援會公認候選人推薦大會」為藉口,實際卻是利用黨外大多數人聚集機會,以 135人為發起人突然宣佈成立「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


76年(1987)4月臺灣解嚴前夕,「臺灣獨立聯盟」破天荒的不畏危險,公然主張臺灣獨立,在鄭南榕發行的《自由時代》週刊上,發表臺獨聯盟不因解嚴而解散,更不會因返鄉而放棄獨立建國理想。同時召開「臺獨聯盟」中央委員會議,將「臺灣獨立聯盟」改名為「臺灣獨立建國聯盟」。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形式上開放黨禁,再來就是解除戒嚴,76年(1987) 5月 19日臺灣實施戒嚴 38週年,為了抗議長期戒嚴,民進黨陳水扁、吳鐘靈和鄭南榕等人主導「 519綠色行動」遊行,整個遊行隊伍雖被鎮暴部隊包圍在龍山寺附近,雖說行動遭受限制,但比起美麗島事件實有天壤之別。

為回應黨外要求,蔣經國在該年7月 指示行政院,對戒嚴時期受軍法審判的人民減刑或復權。不久後就宣佈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因戒嚴造成臺灣人民的巨大死亡、傷亡和消失人數,根據法務部統 計,扣除二二八事件,總計仍有 29,407件的政治案件,其中受冤枉的不計其數(三一六)。


蔣經國雖在任內親手解除戒嚴。可惜的是,受戒嚴「軍事審判」冤屈案件實在太多。根據戒嚴法規定凡是在戒嚴時期受軍事審判者,在解嚴後可依法上訴,保留了人 民平反機會。但國民黨惟恐解嚴後上訴案件太多,法院不勝負荷,竟在立法院頒佈的《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中增列解嚴後不得上訴違反人道條款,使冤屈者終 無法獲得平反機會(二八九  193頁)。

這種草菅人命作法,根據蔣經國晚年作為應非他本意,但透過立法院不當立法仍使人對蔣經國大為失望。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蔣經國最後幾年努力於民主改革,但似乎稍晚些,直到死前,整個臺灣上層統治體制,仍操控在中國來臺的國民黨手中。尤其是中央民意代表40年來不改選的結果,成為臺灣民主進步的障礙,民間更冠以「老賊」的不滿稱呼。

而且 38年(1949) 來臺的蔣經國,當時臺灣已被陳儀破壞殆盡,眼見的臺灣只是荒涼和貧窮,所以對未目睹戰前臺灣榮景的蔣經國來說,臺灣建設已成為他的驕傲。但對早期的臺灣住 民言,這些建設不僅是建立在日本教育基礎上,其成果更遠遠低於過去的日本。

尤其蔣介石來臺,早期以反共大陸為藉口不建設臺灣,使臺灣在 70到 80年代,更淪落到須靠戰敗後經濟復甦的日本人來臺大量買春賺取外匯過活。

這些都是促使怨恨日本統治的臺灣人悲傷的地方。所以蔣經國晚年,以為他所做的經濟成就,必能獲得臺灣人認同,結果適得其反,臺灣仍有很多日據時代留下的老人,使他仍成為被批評對象。雖然蔣經國晚年企圖用盡一切方法得到臺灣人認同,甚至說:「我也是臺灣人。」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