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 7 章 -- 兩蔣統治時期 (8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為緩衝臺灣反抗勢力並收攬人心,陳誠省主席任內,38年(1949)4月實施「三七五減租」。行政院長任內, 40年(1951) 6月和 42年(1953) 1月實施「公地放領」和「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延續日治舊有勢力,屬工商階級早在陳儀時滅除殆盡,最後熋領導「省議會」反抗政府只剩地主。


陳誠實施「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表面說是造福農民,私底下成為削減地主勢力則是不競事實。「三七五減租」政策沿自 17年(1928)遇刺身亡,國民黨中關心工農的沈定一所創。

沈定一雖是國民黨大地主,主張避免鬥爭,除佃農原納給地主作物,應再拿回 25%給佃農,地主所得約為 37.5%(二○○174頁)。「公地放領」則從日本接收田地,每年以實物收成 2.5倍售與農民,農民可分 10年攤還。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經國為能徹底箝制人民自由,38年(1949) 6月公佈「懲治叛亂條例」,主要內容對叛亂份子處以極刑,沒收財產,對任意參加集會結社、遊行,隱匿叛徒或資助叛徒、以金錢資料或嗾使遊行對治安及金融有攪亂妨害者,皆可處無期徒刑或 10年以上有期徒刑。


對散佈謠言、傳播不實消息、或以文字、圖書、演說等有利於叛徒宣傳,可處 7年以上有期徒刑。39年(1950)6月頒佈「檢肅匪諜條例」,知匪不報處 1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據這些法令像刑法第 100條,蔣經國特務組織可以莫須有罪名,加諸所有反對者身上。


對於檢肅匪諜條例調查局主秘萬亞剛批評說: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經國不斷擴權,41年(1952)對國民黨友善的艾森豪 (Dwight D. Eisenhower)當選美國總統,他任命對臺友善的杜勒斯(John F. Dullers)為國務卿,也應允蔣介石隨時反攻要求,宣佈將第7艦隊撤離臺灣海峽。

本來國民黨對美宣傳,就是使美國人相信臺灣確實擁有1支一流部隊,只 要美國願意,不只可對抗共產黨部隊也可隨時反攻大陸。為證明有此能力,42年(1953)成為臺灣偷襲對岸最頻繁一年。但在美國無意支持大規模戰爭,國民黨又無「自行反攻」能力,為促使美國出兵,43年(1954)蔣介石竟發奇想,以海軍捕捉航行臺灣海峽公海上的荷蘭和蘇聯油輪。


這事引起英國香港關心,要求國際法干涉,英國發表:「同盟國只同意蔣氏之佔領臺灣,但這不構成合法的轉讓。」英國開始討論臺灣地位問題,加拿大外交部長皮爾森(Lester Pearson)也建議,召開國際會議處理此問題,才終止蔣介石放肆行為。(一七三440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針對台彭,金門和馬祖並不包括在內,尤其金門位於洙江海口,嚴重威脅廈門和福州,早是中國必攻佔目標。民國 47年(1958)恰巧中東發生伊拉克革命,以卡賽姆為首的軍官推翻了哈希姆王朝,建立伊拉克共和國,並退出美國主導的巴格達條約。為牽制美國軍力,同時以為攻打金門時機成熟,中共主席毛澤東 7月 18日在軍委會宣佈:


「大家都知道了,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中東,最近那裏很熱鬧,搞得我們遠東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戲我們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個決定,砲打金門。」


8月 23日砲打金門當日,又在政治局常委會發表:「我們要求的是美軍從台灣撤退,蔣軍從金門、媽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八二三砲戰》,維基百料編輯。)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美國關係穩定,蔣經國認為吳國楨已失利用價值,由於吳國楨主張落實本土化政策,與蔣經國意見相左,蔣經國質疑他說:「將來都是臺灣人怎麼辦?」。(一四三466頁)

蔣經國實施白色統治,吳國楨曾當蔣介石面前給予諫言,不應讓蔣經國搞特務,應多做些社會福利工作,主張為求臺灣民主,應讓蔣經國出國。因得不到回音,更上書蔣介石直言:「鈞座愛權甚於愛國,愛子甚於愛民。」(一四三  563頁)他晚年回憶錄,對當時臺灣有很深刻印象。


他說:「在我當政的 3年多,沒有一天不和秘密警察發生衝突。他們嚴刑拷打,敲詐勒索。他們倚仗強硬後臺,濫用職權,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裏。臺灣實際上已變成了一個警察之國。」(二五○  49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付吳國楨再來就是孫立人,這位畢業於清華、普渡兩名校,投筆從戎到美國就讀維吉尼軍校,抗戰期間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孫立人率領38師在緬甸戰場,解救了 3千被圍英軍,因而有「東方隆美爾」之譽。後來緬甸戰場失敗,孫立人卻能率師入印,成為中國駐印抗日主力,得到英皇頒發勛章。


抗戰後隨其長官杜聿明到東北接收,成為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其才幹不為長官賞視。(二○二  376頁)37年(1948) 3月剛好中美在屏東成立軍事訓練計劃,美國指名,以陸軍副總司令被派來執行計劃。


38年(1949)不接受美國獨立要求,與彭孟緝到澎湖向蔣介石行動宣示忠誠。吳國楨為省主席,在美國力挺下,孫立人成為蔣復位時的陸軍總司令,因深得民心反遭蔣妒恨。其在鳳山訓練新兵不僅引起當局疑懼,反對政工制度更是阻礙蔣經國前途,成為不除不快對象。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3年(1954)蔣介石 68歲高齡當選第 2任總統,陳誠為副總統,俞鴻鈞為行政院長。44年(1955)4月蔣介石鑑於年事已高須加速安排接班,蔣介石撤消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以「臨時條款」命令成立等同總統權限的國防會議。蔣介石為主席,周至柔祕書長,蔣經國為副祕書長。因應國防會議需要,成立「國家安全局」和「動員委員會」等二機構。

國家安全局為全國情治首腦,以投靠蔣經國軍統局鄭介民為局長。動員委員會則以處理動員法案,調查經濟犯罪為名,實為箝制工商團體的有力武器。任職總 統府資料組,後為調查局副局長,從事調查工作 42年的高明輝,如此形容動員委員會,他說:

動員委員會後來被裁撤掉,但未裁撤前,權力非常大。保安司令部下轄的保安處,有1個單位叫『遊動查緝組』, 受動員委員會的督導,由於是專門管理經濟犯罪工作,經常和工商界人士接觸,被遊動查緝組點到的商人,個個都怕他們,所以就常用各種管道去攏絡他們,其中的 弊端重重,黑暗得不得了。」(一九六  137頁)


蔣經國為捉權,在臺灣的特務組織幾乎滴水不漏,臺灣有名《新英文法》作者柯旗化形容臺灣已是「監獄島」。對政治毫無興趣的柯旗化,祇因高雄鼓岩國小有位外 省畢業生持有中共歌集,連累整個學校老師被捕,其中柯旗化同學陳文波,為證明無辜拜託柯旗化出面證明,不料因此連累,搜索柯旗化家,從柯氏日記載有新聞內 容:「蔣氏下野,和平曙光初現。」為罪名囚禁 17年(八二  130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能為臺灣奮鬥只賸海外臺灣人團體, 44年(1955)以廖文毅為首組成 33人委員會,從海外找來 24縣市組成「臺灣共合國」臨時會議, 45年(1956)成立「臨時政府」,廖文毅為第一任總統。為求與蔣介石對抗發表《臺灣民本主義》,因內容陳腐且以鄭成功自許,忘記鄭成功最後仍敗於中國,以至不為臺灣人認同。


廖文毅擁有臺灣獨立發言權, 54年(1965)蔣介石總統任滿,為安排蔣經國繼承必須尋求第四次連任。為取得海內外擁戴假象利誘廖文毅回臺。蔣經國軟硬兼施,指其弟媳和弟媳兒子叛反,被判死刑和無期徒刑,只要他回來就可減免。


5月 14日為救其姪子,未知會同僚變節投蔣,使得蔣介石得以對外宣傳:「臺灣獨立運動已經完全被消滅。」對然廖文毅變節雖引起臺獨集團震驚,但無人指責,究竟在高壓下「白色恐怖」又有誰能豁免。廖文毅回臺後,臨時政府的總統遺缺由高雄縣人郭泰成接任。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人對國民黨膽寒,但有些中國人卻不作如是想,尤其是崇尚英美自由主義人士。其中較著名的便是雷震,雷震原為國民黨要員,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來臺後協助組織總裁辦公室,擁護蔣介石復職,為響應蔣介石「自由中國」口號,與 胡適、毛子水等創刊了《自由中國》半月刊,他們以前任駐美大使胡適為首,深盼蔣介石能照所說的「自由中國」實施民主。

集結了中共列為文化戰犯的臺大教授殷 海光、夏道明、宋文明等作家。由於提倡美式民主與獨裁的現實環境相扞格,成為批評時政平台,他們不只對經濟、教育提出批評,甚至對政治亦復如是。不只批評 當局的司法、警察和吏治為「臺灣三害」,且以「反共不是黑暗統治的護身符」批評政府。


《自由中國》第 19卷第 7期社論,以〈臺灣人對陳內閣的期望〉文章批評政府「在中央各院部會中,竟沒有一個臺灣人,這是不是能夠使臺灣人相信,我們已經恢復了他們國家主人翁的地位呢?」。(二三八  293頁)43年(1954)他們又批評蔣經國的「救國團」為控制青年學生機構。雷震因此被取消黨籍成為無黨籍。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組黨不可行,於是以臺人為主體,反對國民黨貪腐及差別待遇,追求「臺灣人」美滿生活目的「臺灣大眾幸福黨」於焉誕生。這次組黨人士包括台北市 議員林水泉、組黨不成剛被管訓回來的黃華、顏尹謨、林欽添、呂國民、林中禮、許曹德、劉佳欽、陳泉福、黃英武、簡金本、黃禛義、林樹欉、陳啟智、黃恆正、 黃正雄、廖正雄、吳文就、張明彰、陳清山、賴水河等人,


55年(1966)在台北籌組「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準備進一步組織「臺灣大眾幸福黨」,不料剛籌組就被查禁,許多重要主謀被判重刑。(三○七)這些人服刑後來陸續出獄,繼續為臺灣民主奮鬥,像林水泉出獄輾轉到美國組織「臺灣民主黨」繼續與國民黨對抗。


就讀東京大學被捕後不得不停學的顏尹謨,努力出書創導臺灣民主。至於黃華,後來擔任《臺灣政論》總編輯,不久三度被捕,被關  21年,這是當時人盡皆知的事。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在蔣經國白色統治中,臺灣社會開始轉型。陳誠土改政策固然使 27多萬戶佃農得到土地,也使 10多萬戶地主因喪失土地必須轉向工商業。


雖然政府徵收地主土地,以 7成「土地債券」搭配三成水泥、製紙、工礦、農林等四大公司股權的「實物債券」,鑑於國民黨腐敗,許多放領地主都是小地主,所得補償金根本無法參與任何投 資,且在通貨膨脹恐懼下皆以低價求售,這使臺灣大地主得到機會掌握四大公司的經營。

這在當時幾乎全由政府壟斷的工商業,雖只佔 5%,卻是臺人難得從事工商業機會。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介石獨裁政治,若從他統治中國經驗,可以發現有個特點,即他不只通曉「槍桿子出政權」,更相信「錢能指揮槍桿子」,過去在中國幾次下野都因掌控金 錢,致使對手最後不得不讓出權位。有此經驗的蔣氏父子在臺灣,為施行二層統治制度,一方面通過高壓以臨時條款鞏固上層領導階層,對於下層地方自治,就以懷 柔和金錢攏絡,如不受攏絡則以匪諜和叛亂等莫須有罪名囚禁,總之就是不擇手段對地方政治全面控制。


為了控制農村,陳誠策劃的土地改革,成功瓦解臺灣地主勢力,雖說佃農每戶只能分得 0.7甲,無異天上飛來禮物,加上陳誠為控制農村選票,改組農漁會,釋出可對農漁民貸款政策,以及可以實物繳稅免除農漁民對當時通膨疑懼,這些善意都是促 使蔣介石即使施行獨裁鐵蹄政策,農村仍能成為長期掌握的鐵票。


對於臺灣工商業人士,雖說開放民營初期規模都不大,卻可成為攏絡和培養目標。舉例說, 43年(1954)臺泥開放民營,臺灣五大家族幾乎全成董事,板橋林家的林柏壽不只是董事長。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時期臺灣每年 7.2%成長率,這是不夠的,道理就如學生成績,要從極低分進步到 60分情形一樣,臺灣歷經陳儀劫掠,退步到 1895年狀態,想要大跨步成長,恢復日治戰前水準應是容易的事。

何況在這成長中,臺灣輸出值雖從 42年(1953)的一億二千七百多萬美元,進步到 59年(1970)的十四億八千多萬美元,表面上增加 11.6倍,但輸入也從一億九千多萬美元成長到十八億四千多萬美元。(一三六7〜9頁)

臺灣入超直到 60年(1971)才獲改善為出超。當中臺灣經濟所以能夠維持,除靠美援, 50年(1961)美國頒佈《共同安全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其中「援外法案」要求被美國援助國家,美援僅能用來購買美國及包含臺灣、南韓、菲律賓、新加坡在內等九個國家產品。由於臺灣工業領先,成為最大供應國。


臺灣經濟若與戰後日本比較就可了解。二次大戰後,日本經濟悽慘,不但無原料一切物質都賴進口,他們掌握韓戰機會努力復原,憑著清廉政治、良好教育和刻苦耐勞天性,很短期間站起來。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年(1961)政府頒佈「獎勵投資條例」,對新設生產事業,不管利潤如何,前五年免徵高達 18%法人稅。臺灣人捉住創業契機,開始從日本進口機械和原料經營中小型企業。

53年(1964) 8月美國發佈北越魚雷艇在東京灣攻擊美國驅逐艦,越戰爆發。臺灣像韓戰日本般成為美軍基地。臺灣經濟因越戰,民營企業開始每年 22.8%速率成長。

54年(1965)政府利用臺灣人勤勞、工資低、戒嚴不准罷工、只能出口不能內銷等稅務優惠辦法,在高雄設立「加工出口區」招募外資。該年民營年產值,即已達到 72.3%,遠遠高於政府 27.7%(八七  157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時蔣經國 44年(1955)出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已逐漸掌握黨、政、軍、特,接班態勢甚明。


52年(1963)蔣介石77歲為幫助蔣經國,他讓陳誠辭去行政院長並以三級跳培養接班。
53年(1964)讓蔣經國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國防部副部長。
54年(1965)接任國防部長,這時被認為會妨礙「太子」蔣經國接班的陳誠癌症病逝。無人可與爭峰,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在高壓統治民心灰暗時,意外的 57年(1968)8月來臺訪問的日本和歌山少棒隊,竟敗給僅能以木棒、石頭練球,貧寒的臺東紅葉國小少棒隊手中,紅葉國小以 7比 0獲勝,全國為之瘋狂。從此轉移國人眼光,棒球終成為國人街頭巷尾談話內容。58年(1969)金龍少棒隊終能代表臺灣拿下世界冠軍。


有趣的是少棒運動興起後,60年(1971)臺灣巨人少棒隊前往美國威廉波特與美西爭奪冠亞軍賽時,臺灣獨立聯盟希望藉由電視轉播,喚起國人注意。除動員多人拿臺灣旗幟前往加油,竟租用飛機拖吊「臺獨萬歲Go Go Taiwan」的大標語,不停在球場上空盤旋,使得中視攝影轉播不得不臨時喊停。


臺獨宣導十足,自此每年國際少棒比賽,成為臺獨聯盟宣傳重點。當然在國民黨的反制下,他們也是每年吃盡苦頭。60年(1971)陷入越戰泥沼的美國,鑑於國內反戰聲音高漲,美國總統尼克森急欲借助中國結束越戰。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共欲進聯合國,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布希,帶頭主張兩國並列聯合國,蔣介石卻因個人恩怨不願與中國並列,且放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最後,終以 76票對 35票被迫退出聯合國。為保持面子,蔣介石以「漢賊不兩立」,對內說明係自行退出聯合國,並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口號對內展開宣傳。


61年(1972)尼克森終於訪問中國並對臺灣問題發表談話,面對美國態度,蔣介石號召臺灣人民要「處變不驚、莊敬自強」。
61年(1972)在中國間諜金旡怠與季辛吉拉線下,美國總統尼克森終在該年2月訪問中國,在上海與中共總理周恩來發表對臺極為不利的「上海公報」。「認識到海峽兩邊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美化革新美名,政治上蔣經國除續用連震東、謝東閔等老舊臺人,錄用徐慶鐘、林金生等新臺人,以及孫運璿、蔣彥士等外省技術官僚,也讓臺籍大資本家林挺生進入中常委。同時因中央民意代表凋零, 61年(1972)開放「增額選舉」,讓國大代表 3.3%,立法院 10%,監察院 2%的人,由臺澎金馬及海外華僑選舉中產生(二○四  123頁)。

以本土化、專業化和年青化為號召,使人誤以為蔣經國有改革誠意,事實並非如此。他只讓屬於下層統治系統的省主席、北高二市市長,以及與政治較少瓜葛的內政部、交通部由臺人治理。

重要的行政院長、國防、外交、經濟、財政、新聞及情治等重要職缺,蔣氏父子在臺 35年間,從未由臺籍人士擔任,直到  74年(1985)才開始任用。

由於國民黨貪腐無能,成為全國人民心中的痛,為收買民心,蔣經國開始副院長任內,象徵性地懲處一些貪污官僚,56年(1967)爆發高雄青果社理事主席吳振瑞,利用該社20週年,大送黃金果盤賄賂為由,迫使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去職的「香蕉案」。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黨外崛起,早期省議會有號稱「五龍一鳳」的郭雨新、郭國基、李萬居、吳三連、李源棧及許世賢等人,及曾任臺北市長高玉樹。

究竟臺灣盛行白色恐佈,雷震組黨失敗後迫於政府壓力,黨外有隨時解體危險。何況李萬居與郭國基早逝,李源棧提早退休,吳三連轉行從商,成為黨外與國民黨溝通角色。高玉樹則受政府招聘做了交通部長,來到 60年代黨外已現凋零。


55年(1966)雲林出身的李萬居逝世,受郭雨新感召前往治喪的青年和臺大 學生,像林水泉、黃華、吳文就、呂國民、顏尹謨、劉佳欽、張明彰、陳清山、林中禮、許曹德、林欽添、林道平,及黨外知名黃玉嬌、李秋遠、鄭宋柳、李福春、 李賜卿、宋霖康、陳逸勝等,有感青年黨已成國民黨民主花瓶,不能有所作為。

失望之餘有人主張成立和平參與選舉的「臺灣青年團結促進會」。不料這個單純組織,56年(1967)卻以「臺獨」叛亂,全部數十位青年被處以軍法,重刑關在綠島(二○一  94頁)。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一代黨外活動此時開始萌芽,58年(1969)黨外人士康寧祥當選臺北市議員。61年(1972)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時他又當選立法委員。

64年(1975)蔣介石死後不久的 8月,以黃信介為發行人,康寧祥為社長,張俊宏為總編緝,被關 8年甫出獄的黃華為副總編緝,出版第一本可聯結黨外精英雜誌《臺灣政論》於焉誕生。

這份串連全島黨外力量的雜誌,雖然發行五個月後被禁,已為黨外組織謀得聯結共識,成為日後選舉、議會抗爭、街頭運動、輿論等黨外組織範例。在臺灣史上爭取民主自由《臺灣政論》有其貢獻。但副總編輯黃華因此被判刑 10年。《臺灣政論》被禁後,許多雜誌像《八十年代》、《深耕》等像雨後春筍般產生。


就在蔣經國企圖透過新資產階級,聯結地方勢力重用吳伯雄、林洋港、高育仁及張豐緒等人時。黨外也分三股勢力崛起,有康寧祥、黃順興、邱連輝、康義雄、王昆和、康水木,以及參與郭雨新選舉,像游錫堃等眾多青年,他們結合社會群眾成為一股勢力。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