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抗清所以失敗,原因很多。部隊多海盜,殘酷成性。西班牙宣教士康貝斯(Padre Francisco Conbes)於1667年在《國姓爺之招諭呂宋》一文中如此批評他說:
「1644年,他年僅21歲,卻已開始獲得勢力,將人口眾多的中國沿岸各城鎮,悉以掠奪破壞。使他成為海上絕對霸主,在中國幾乎有『帖木耳』重來之稱呼。
但他殘忍已極,任一己之怒,所殺者逾三百萬人云云。他對眾人雖有殘忍行為,但他們卻都悉數服從他,並共同喜獲掠奪之利益。因其國民常受此最有力之佳餌所動,致盲目去冒其最大之危險。」(十一411頁)
而為統領這些過去為海盜的部隊,則必有嚴明的軍律。鄭成功治軍甚嚴,稍有犯錯即使至親,斬殺亦所不惜。
像明永曆5年(1651)因奉王命南下,企圖與西南抗清部隊會師廣州。其三位叔叔趁鄭成功不在,顧念鄭芝龍舊情讓清兵進廈門,劫走鄭成功家產及黃金90萬兩。
鄭成功歸來後,憤而殺其叔鄭芝莞,鄭鴻逵雖有兵權但不願與鄭成功為敵,散兵艦為商漁船,自己逃身至白沙。
而鄭芝豹也於不久後因勸鄭成功釋放施琅不成後,觀察到其殘酷本性因而降清。鄭成功此種嚴法作為,在國家興亡之際雖有必要。但他操之過嚴,致使許多優秀部下,因而降清。史學家朱逷先曾為此批評說:
「追溯成功賜姓之由,全由(其叔鄭)鴻逵擁戴昭宗所致;芝龍投降,欲挾成功見清貝勒博洛,鴻逵陰縱之入海(私縱入海)。至昭宗時,成功南下(會師)勤王,鴻逵亦出兵相助。
觀其與芝龍書(書信),眷念舊恩,不貪新榮,(遣)散兵艦為商漁,白沙以弢晦(韜晦意為退休),書中迴護成功,沒齒無怨。而成功則以家產之喪亡,殺芝莞以洩恨。
鴻逵逃身白沙,幸而免戮(被殺),忘大德而不赦小過,此施琅、黃梧(等)輩所以寧反面事仇也。……及至黃梧獻平海五策,於是芝龍被殺,祖墳被掘,內地絕其商販,沿海遷其居民。
於是大軍之給養已絕,不得不退闢臺灣,鬱怒之餘,致病肝急,以致濫用權威,人多思叛。至欲以小過,殺其子經及妻董氏,骨肉且不能相容,而何況乎他人,於是眾叛親離,反以自戕其身。
成功英年得志,局量末弘(寬廣),中道摧折,不竟其業,誠可惜也。」(一八三99頁)
另一使他失敗原因,是他的戰略一直固守在本為海盜基地的閩、粵兩地,末能審視局勢,與當時雄據西南的西寧王李定國聯手對付清兵。
甚至從明永曆7年(1653)到12年(1658),清兵個個擊破,利用與之和議機會,出兵伐西,造成西寧王兵敗。後來鄭成功雖仍揮兵北伐,可惜,西征之師已調頭回防,也是造成金陵大敗的原因。對此過程朱逷先也說:
「西寧王李定國,與延平王鄭成功,實昭宗時西南、東南之雙柱。其兵威皆能震慴水陸,其忠義皆能昭人耳目。當時二雄若能溝通廣東,連兵北伐,則清廷必不能安枕。
而鄭成功卻專顧根本之地,不肯長離閩粵,且牽制於當時正與清廷和議,故屢愆(延)師期。雖遣林察等偶爾會師,然既已愆期,又不親征,徒爾塞責。……當時的部將周全斌,亦曾為此建議:
『大將軍志在勤王,當以計(離)間耿(繼茂)、尚(可喜)、吳(三桂)使反正,檄孫可望、李定國分兵川楚,連師閩粵,一道出湖北,徑取南鄭,窺洛陽,拊其背;一由巴蜀(四川)搗關中,封函谷,扼其項;一浮長江,畫南都,遏其饟,以虛其腹,此上策也。』。
……若夫棲兵各島,以間(其間)蠶食浙粵沿海諸郡邑,陸取南贛、汀、邵,觀釁(視機)乘便,此下策也。」
可惜鄭成功不聽其言,取下策行之。以至於清廷利用與鄭成功和議機會,出兵西南。而後鄭成功雖出兵南京,南京一役,清廷西征之師,適已凱還,遂致大敗,其不能東西呼應,常失時機,彰彰明甚。(一八三71頁)
明鄭撤退來台
而造成鄭成功無法反攻的最大原因,乃是經略臺灣。事實上,鄭成功攻臺出乎當時許多人意外。許多明朝遺臣,像明兵部尚書張蒼水,就以「入臺灣,則金門、廈門兩島不可守,是辜天下之大望也。」相勸。
有些遺臣,甚至以詩句「中原方逐鹿,何暇問虹梁。……寄語避秦海上客,衣冠黃綺總堪疑。等作詩相譏(八五 80頁)。
鄭成功因聽信何斌之言一意孤行,以為臺灣富庶,一到臺灣即能取得糧餉,成為反攻利器。故只備5日糧即來攻臺。沒想到荷蘭人死守熱蘭遮城8個月,使鄭成功部隊損兵折將死亡萬餘人,元氣大傷。
加上因糧需不得不分配部隊,到處屯兵求糧。「兵散易,再合難。」雖然後來因勝利取得荷蘭人遺留下的大炮150 門、槍枝 4 千挺、5年份之彈藥與糧食,以及價值500萬之其他貨物,但已無力反攻中國。
據當時被荷蘭俘虜的中國人說,居住在中國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寫信問其父親:「何以不還中國。」
鄭成功回答:「因受何斌之欺瞞來臺,深以為恥,故不還國。」而何斌也因此羞見鄭成功,鬱卒以終下場凄涼(根據巴達維亞城日記)。
於鄭成功來臺,朱逷先也做評論,說:「觀此臺灣初闢,將士多不願行,即行矣,仍有『生入玉門』(生入死門關)之意,故不肯遷移家眷,甚至留守之鄭泰、洪旭等據思明(廈門)、金門而抗令,封鎖船艦,截留監紀。成功之發憤以卒,此亦其最大原因也。(一八三192頁)
鄭成功死後,其內部開始內鬥。永曆16年(1662)臺灣以鄭成功遺命,欲舉其弟鄭襲繼位。而在金廈抗命的鄭經聞訊後,立即以熟悉臺灣防務的周全斌為督軍,陳永華為諮議參軍,率兵潛來臺灣。激戰後得勝,誅殺首謀數人。
從首謀書信中,聞知在金門力阻鄭成功斬殺鄭經的伯父鄭泰也涉案。於是在該年2月,又率部屬返回金廈誘殺鄭泰,使其部屬因而降清。
適值荷蘭人因聞鄭成功病逝,於是企圖聯合清兵以交換貿易為條件,協助攻打金廈。永曆17年(1663)9月,徵得清朝福建總督李率泰同意聯合攻打金廈,使得據守14年的金廈因此落入清兵手中,鄭經只好退入銅山。
第2年(1664)春,鄭經不得已,在洪旭的勸導下率兵過臺,退守臺灣東都(台南市)。同行的,另有明朝宗室,寧靜王朱術桂、瀘溪王朱慈爌、巴東王朱浚、魯王世子朱桓,以及明朝諸遺臣、鄉紳等數百人。明朝至此,終於失去中國所有的國土。
清朝以外族身份,從天啟2年(1622)入關至此,經40多年的爭戰終能統治中國,其內心之喜悅,不可言諭。雖說鄭經仍在臺灣,對滿清言究屬海外。
所以在永曆19年(1665),令水師提督施琅,最後一次攻打臺灣,遇颱船散,攻台不成後。即調回施琅,授官為內大臣,歸旗。
開始實施以招撫替代攻臺,永曆23年(1669)取消海禁,允許展界,讓民回耕,兩地因而有片斷之和平。
直到三藩之亂,永曆28年(1674)鄭經復奪廈門,永曆30年(1676)復令遷界,最後鄭氏降清,康熙23年(1684)臺灣納入清朝版圖,海上平靖方再施行展界。
李政隆小檔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