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 6 章 -- 日治時期 (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日本想佔領臺灣,早源於荷蘭統治時期,後因德川幕府採取「鎖國政策」作罷。往後的日本也與中國一樣,飽受列強的侵略。

德川寬政4年(1792)被俄國強迫打開北部門戶,爭奪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德川安政元年(1854),又在美國壓力下,被迫打開門戶。這些舉止引起日本恐慌,開始有人提出海防建國等富國強兵政策。

為防範來自歐美、俄國的威脅,遂有北進、南進和進出中國之議。目睹了幕府腐敗,與對外的無能,主張還政天皇,以「尊王攘夷」帶動日本維新運動,大思想家吉田松陰就曾提出他的經國大計,主張:「北取滿洲,南治臺灣、呂宋諸島。」

而「其中最容易攻取的是朝鮮、滿洲和中國」,但此建議不為幕府採用。直到慶應4年(1868),鳥羽伏見之戰爆發,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下台。明治天皇親政,是為明治元年(1868)。

明治天皇十七歲始政,可謂多事之秋。不僅幕府遺留的龐大外債,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甚至連掃蕩擁幕派的經費都沒有,需強索富豪「樂捐」方能舉事。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日本因鎖國故無海軍,明治初期財政枯竭,暴動迭起,軍隊多用於鎮壓。對於海軍尚不重視隸屬在陸軍底下,直到西南戰爭,因需跨海與九州作戰,海軍始在海軍大佐,山本權兵衛的策劃下開始建軍。這時恰遇俄國在西伯利亞舖設鐵路,欲將勢力延至韓國直接威脅日本。這種情勢引起有心之士擔憂,「征韓論」成為攸關日本存亡的言論。

當時日本國力薄弱財務拮据,未足與俄國對抗。然在此危機意識下,日本天皇以身作則,自掏腰包捐款建造軍艦。舉國深受感動,全國官吏也都捐出所得1/10造艦,這是日本海軍建軍的起始。但日本海軍成軍後不久,即遇到也剛成軍的中國北洋艦隊。

因韓國爭議,明治24年(1891),中國將北洋軍艦開至日本橫濱示威。接著,俄國也覬覦日本,同年派出東洋艦隊在橫濱入港,想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四八111頁)。這對「武士道」自許的日本,皆視為奇恥大辱。迫於當時無造艦能力唯有忍耐,但以中國和俄國海軍為假想敵的訓練因而展開。

明治15年(1882)朝鮮李朝,發生開化黨與事大黨對立,引起靠山中、日兩國衝突。而為謀求朝鮮獨立,當時「閔妃」又企圖引進第3勢力,推動聯俄政策,這舉措更引起中日兩國不滿。

明治27年(1894)韓國發生「東學黨之亂」,以崔濟愚為首,利用佛釋道三教道理,標榜革新和攘夷,使信奉農民起來作亂。因亂甚大,政府無力壓制求助中國。因此出兵的中國,卻違背明治17年(1884)與日本簽訂的天津條約,「中日兩國同時出兵」的協定。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統治臺灣,明治28年(1895)4月24日,上任的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與民政長官水野遵,在馬關簽約後即從日本橫濱出發來台。並在琉球與原駐守旅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會合準備接收臺灣。臺灣當時局勢紊亂,雖然中國深恐臺灣抗日,影響遼東半島歸還問題,對台發出禁輸武器命令。

且命令所有官員撤出臺灣。但仍無法阻絕反對馬關條約的人士在台的抗日。臺灣以唐景松、丘逢甲、林朝棟等人為主,在5月15日發表「臺民佈告」,表明臺灣將以獨立建國方式,作為抗日方針。並於5月23日發表「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

後來證明,這些以中國部隊為主體的「臺灣民主國」實不堪一擊。5月29日從澳底登陸的日軍,3日內不到10人死亡,即攻下瑞芳和基隆,台北更是不費一兵一卒,在臺灣人辜顯榮的帶領下輕易佔領。

而南下的戰役,像彰化、嘉義、台中、高雄、台南等與中國兵交戰的地區也皆如此。高雄,甚至只在船艦上發幾聲響炮就都投降。而原本以為必會激戰的台南,更是在英國傳教士的引導下,和平的進入府城。

表面上「臺灣民主國」已徹底失敗,臺灣的戰爭似乎已結束,但結果卻相反。臺灣表面上雖說已漢化,事實上卻是平埔族的幻身。平埔族在臺灣至少已歷數千年,雖然到荷西時期仍無法形成一個國家。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期武官總督時期,指的是明治28年(1895)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第二任總督桂太郎,以及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等3人。

這時期因日本初領臺灣,故其治台的方針,係以平定臺灣動亂和避免征台日人死亡為主。

首先被委以重任,則為鹿耳島人薩摩出身的樺山資紀。他曾在「牡丹社事件」中,以少佐身份隨軍來台,因此在甲午戰爭後,也以權威身份被派來台。

而同行的臺灣民政局長官水野遵,則曾在明治3年(1870)留學中國,被視為接收臺灣,可與中國談判的人才而被任命。日本人來台初期,除了面臨臺灣人激烈反抗外,接踵而來的困難也很多,其中最頭痛的就是水土不合。臺灣瘴癘之害,甚至連中國移民都無法倖免。

康熙36年(1697)郁永河就曾在《裨海紀遊》形容臺灣瘴癘為害之大,他說: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攻台,在臺灣道路幾為雜草小徑下,鐵路便成為南下攻台捷徑。樺山總督來台後即成立臺灣鐵路司令部,自任隊長,並請遞信省鐵路技師小山保政為司令。向日本中央提出了建設臺灣鐵路、道路以及興建基隆港等建議。

此建議得到日本政府同意,並撥出10萬元委託增田禮作博士來台調查。小山保政先以整頓清朝遺留的鐵路為起點,雖然當時興建的鐵路十分粗陋,且部份鐵軌被破壞,枕木亦有佚失,此外,可用火車頭僅只1部。

但作為攻台前進的重要交通,日本早在接收前,就已招募100多位鐵路員工,並已備妥所有軌道、枕木、磚石和水泥等,委由日本廠商大倉組負責同時運送來台。

由於臺灣鐵路,從基隆到新竹間總計14個車站,除土埆厝車站,都沒有月台故需重建。為了收購土地,日本採用照價收買的徵收方式,像台北車站,向附近80個地主,以1坪1元代價徵收,而房屋則以每戶8元,茅屋每戶3〜5元補償對方,這個價錢就當時言,是極好的價格,但做為日本領台時,收買人心仍是合理的,此次收購總計花費3萬2千多元(二三○92頁)。

鐵路攸關攻台急需重建,但來台參與鐵路建設300多位員工,一開始就有180人病倒,其中多數死亡。使得鐵路開工不到半年,離台竟達280多人。北部鐵路改建雖困難,但在小山保政努力下,最後仍完成基隆到新竹的改建。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教導臺灣9成以上不識字的人,臺灣總督在未登陸前,就任命後來成為臺灣第9任總督伊澤多喜男的大哥,也是信濃國高遠藩士出身的伊澤修二為學務部長先來台考察。

他隨軍一入台北城後,就在大稻埕設置學務事務所,不久後遷至芝山巖,委任楫取道明等六位教師正式開學。

不料卻在明治29年(1896)元旦,發生日本舉國震驚的「芝山巖事件」。這件代表日本教育精神的「芝山巖事件」,是因教學所在的芝山巖,常遭抗日人士侵襲,故有學生勸他們離去,但卻被拒絕。

以臺灣既由清朝正式簽約交予日本,在台作亂即為不忠,豈可因彼等不忠,而放棄自已的教育職責。楫取道明答以:

我等為國家而不惜生命,一旦逃走豈能盡教育者本分?」(二三○216頁)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治29年(1896)6月,臺灣第2任總督桂太郎上將就任,這位日本長州人,後來成為主導日俄戰爭的首相,就任臺灣總督雖只4個月但實際在台卻不到10日,那是特別陪伴伊藤博文和西鄉從道而一起來台視察的。

就在桂太郎就任臺灣總督後不久,伊藤博文辭去首相由松方正義組閣,欲聘請曾任臺灣副總督的高島鞆之助為陸相,但遭日本權貴山縣有朋反對,改讓桂太郎任陸相,桂太郎因涉及權位之爭故提早回到日本。

可以說桂太郎在台的施政完全由水野遵決定。而這個時期卻是臺灣反抗日軍最激烈的時期。臺灣的抗日表面理由雖很多,但重要的則是日本人來台,不但侵入平埔族的地方領域,且各地角頭也害怕權利被取代,於是臺灣的抗日,則由角頭帶領在臺灣各地分頭展開。

臺灣北部的抗日以胡嘉猷、李林成等人為首,在陳秋菊響應下開始攻擊日兵。明治28年(1895)日本來台,即謠傳日人來台目的僅為搶劫。恰巧總督府又採取經濟管制制度,9月頒佈「砂金採礦規則」,對過去自由開採的砂金採許可證照制。

並要求徵收「證鑑稅」,引起台北、宜蘭間採礦者的不滿。加上日本來台時的腐敗,引起他們的憤怒。於是以胡嘉猷為首,率領抗日兵760人,在明治29年(1896)元旦,開始攻擊日兵。他們包圍台北、淡水並攻入宜蘭。此次動亂不僅打碎日軍已全面佔領臺灣的夢,為平定此次動亂,總督府不僅向新竹借調駐軍,也從廣島借兵來台才得以平息。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實上,乃木總督時期,除以高壓政策防止臺灣人抗日外。當時中國義和團興起「攘夷」運動,臺灣也受影響議論紛紛。為防止謠傳中國抗日人士來台,日本除於明治29年(1896)元旦,發佈「清國人偷渡與登陸條例」(六九1054頁)。

嚴格管制中國人來台。同時對居留在臺灣的「清國人」,也明定兩年自願歸順期限,在明治30年(1897)5月8日後,除非已遭應允否則視同外國人管理。被限制入境的「清國人」,直到明治33年(1900),臺灣開始鐵公路及各種公共建設,需要大量勞工,才又制定「清國工人管理規則」,公佈允許短期中國工人來台,統計當時在台居留的中國人數計有7千多人(六九1058頁)。

而對不願做為日本人的臺灣人亦然,也規定在5月8日前申報,若不申報則以日人視之。由於臺灣人抗日激烈,本以為會有大量人口移出。然而到該日宣佈要離台的,台北僅1,800多人,台南2,200人,全台總計4,500人,佔當時人口280萬人的百分之0點16,比例之低讓日人非常驚異。

既已確定臺灣統治人口,為維持臺灣治安,明治30年(1897)9月,乃木總督鑑於「徵兵」乃國民應盡義務,臺灣既入版圖,有意在台實施徵兵(六九1111頁)。

但因叛亂事件頻傳,唯恐台籍兵反成臥底,為匪養患。故先以總督府訓令,選擇在宜蘭、台東及埔里等3地試辦志願軍役,若成效良好,則可實施於全島。並在明治32年(1899)10月,公佈實施「新軍役規則」,以全島3個旅進行招募臺灣軍人。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說乃木希典的清廉是日本聞名的,尤其他一上台,就以「腐敗的大和魂,將會挑起臺灣人的利慾心」嚴格要求部屬,甚至埋怨來台官員薪水過高,結果引來反彈(二三○280頁)。

諷刺的是,就在他決心改革時,當時臺灣卻出現一位司法英雄,那就是明治29年(1896)就任臺灣高等法院的高野孟矩院長,高野院長是個正直又不苟情面的人。他在台只要日本官員涉案,甚至只是拿人一瓶清酒,他就會深究到底(七十135頁)。

由於他雷厲風行,舉發日本人罪行及日人在台造成的冤獄,造成日本朝野震動。也使臺灣日本官員人心惶惶,總督府民政長官水野遵,也因此被免職。

但最重要的是他更追究日本兵在台的犯罪行為,並揭發假借鎮壓實行殺戮的醜聞。尤其揭發「雲林事件」的濫殺,更是轟動日本,使臺灣總督府成為在野箭靶。以板垣退助田口卯吉為首的在野黨及媒體,開始圍剿日本中央。

但因總督府官僚過於腐敗,高野孟矩舉發的案例過多,加上曾任日本國債局長,新上任的民政長官曾根靜夫,因日本政府盼望借其長才,使困難重重的臺灣財務得以重建,但他卻對外發言,若高野孟矩在台一天,他就拒絕上任。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臺灣混亂及持續抗日,使日本頭痛不已,甚至日本議會有人倡言以1億元賣給法國。而真正能終結臺灣此種亂象的,則是明治31年(1898)二月上任的兒玉源太郎總督,和後藤新平民政長官。

兒玉源太郎中將在台8年,他除是臺灣總督外,明治33年(1900)起也身兼日本陸相、內相和文相等重要職位。日俄戰爭時甚至以滿洲軍總參謀長身份出征。

因此他的政績,完全由總督府的民政長官對臺灣建設非常有貢獻的後藤新平負責。

後藤新平為日本岩手縣人,苦讀出身曾留學德國,歷任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長。明治28年(1895)負責對甲午戰爭返國的兵員檢疫,採用有效的方法竭止病菌流行,為兒玉源太郎賞識。隨著兒玉總督來台,被聘為總督府「民政局長」後改稱為「民政長官」。

由於乃木希典的去職係因總督府人事腐敗,故後藤長官上台第1件事就是大刀闊斧整頓人事,將總數達1千多人的日本官員免職遣送回國。而對於那些自認攻台有功,且以為日後仍需依恃其力對抗臺灣反抗兵的軍方,過去總督都採放任態度,他們也常趾高氣揚的干涉行政,這是造成臺灣行政紊亂的主因。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各地雖有反抗,但以「生物學原則」治台的後藤新平,為開發臺灣,同時展開對台日後建設影響頗巨的3大調查。即土地調查、戶口調查和風俗舊慣調查。

土地調查開始於明治31年(1898)9月,成立了「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動員八百人,不只對地形、地貌、面積加以調查,也確定所有權。因此使臺灣耕地,從原來只有36萬7千甲,增加到63萬4千甲。

土地稅收也從86萬元增加至299萬元,總計增加3倍(七十189頁)。同時為解決過去「大租戶」不斷轉租的不合理現象,明治37年(1904)將每年小租戶須支付大租戶,相當於土地收成1/10,總計為107萬多圓的大租額,以總督府發行,年期30年利息5分的臺灣公債,以及臺灣事業公債,總計367萬多元,全部以買斷方式,一舉消滅大租戶的存在,確定了臺灣土地國有政策。

這件被喻為與日本「廢蕃置縣」一樣偉大的政策,使臺灣小租戶及佃農直接取得土地免去層層的剝削(二三○86頁)。大租戶則可以債券,轉而投資工商業。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領台後,其中最辣手的就是臺灣衛生的改善,臺灣雖設立有大日本臺灣醫院,然因行政迭換,使得醫務工作無法落實,根據明治30年(1897)統計,當時臺灣多土著漢醫計有1,070人,而能識字把脈的僅有29人(二三○131頁)。

此外,雖有傳福音由英國和加拿大差派來台,在台北、台南、及彰化等地設立基督教醫院,有醫生數10人。這些醫生加上日本來台醫生,總計380人(二三○131頁),但仍不敷需要,由於衛生惡劣,急欲解決。這也是曾任衛生局長的新藤長官,所以被派來台的原因。

為改善臺灣惡劣環境,他從三方面著手。除延續改善「毒水」計劃外,並開始廣設醫院和實施都市計劃。臺灣在日本領台前,即以瘴癘聞名,從明鄭來台直到日本領台,許多來台移民皆死於疾病。尤其是初來的日本人,為平定臺灣之亂,深入僻野,死亡更是不計其數。

根據統計,因染病而死的人數,比平亂死去的人多出數10倍,其中也包括在北斗附近陣亡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因此如何治理臺灣毒水,便成為日本治台的一大考驗。為此,日本在領台初期,即請來負責設計日本東京下水道,英國籍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及其弟子濱野彌四郎來台。

濱野彌四郎,日本千葉縣人是曾任臺灣醫院院長濱野昇的兒子,東大就學時受教於巴爾頓。明治29年(1896)來台就任臺灣總督府首席技師,與其老師巴爾頓展開三年的水質調查。不幸巴爾頓卻因此染上瘧疾,返日醫治,以43歲英年病逝東京(二三○105頁)。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臺灣都市環境的改善,後藤長官先在明治31年(1998)成立台北和基隆市區計劃委員會,開始基隆和台北的整建。

隔年,即頒佈台北「市區計劃」,做為台北市重建依據。他首先拆除台北城牆,並利用城牆遺址,在今忠孝西路位置上,闢建寬45公尺,兩旁植樹的3線大道。同時考慮臺灣的氣候,時有驟雨,故要求街市建築要有「亭仔腳」(騎樓)。

此外,為改善過去住宅陰暗、潮濕與惡臭,他頒佈臺灣首部建築法令,「臺灣住宅建築規則」,與「臺灣污物掃除規則」,傾力都市環境的改善。

對於都市的改善,除台北實施「市區計劃」外,按著年代順序,另有明治33年(1900)台中市、明治35年(1902)嘉義市、明治38年(1905)新竹市、以及明治39年(1906)彰化市等的市區計劃。

而台南、高雄、屏東等地的市區計劃,因進行下水道工程故實施較晚,分別於佐久間總督任內,方才發表。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外,為建構臺灣的醫療設施,明治34年(1901),後藤長官制定「臺灣醫師資格規定」,開始推行臺灣醫療的近代化與制度化。同時為確保衛生改善資金的由來,他設立「公共衛生財團」,規定民營市場、屠宰場、以及市街庄等公營事業皆須徵收租金,做為地區衛生改善和傳染病預防費用。

由於臺灣醫院無法普及鄉下,後藤長官修改總督府的醫療制度。將屬於地方行政機關的醫院,改由總督府直轄。讓總督府可在各地廣設醫院,增加人民就醫機會。然而為了讓醫師能自願下鄉,他以總督府命令頒佈「臺灣公醫規則」,讓許多醫師成為公醫,派到指定的地區去從事醫療工作。

這些公醫先在日本招募,使不同地區享有不同待遇。一等地月俸為50圓,二等地70圓,三等地為100圓,至於邊區則享有更優沃待遇。如此方能使他們甘願冒著生命危險,與瘴癘、惡水、凶刀甚至和子彈奮鬥。

此外,這些公醫也須在責任區內,負起指導警察做防疫、檢查及教育等的衛生工作。這個制度實施後,在日本起初即有100多人報名參加。臺灣的公醫制度,可說源於傳教士,後藤長官來台後發現這些來台的傳教士,都願為宗教理由,深入鄉區從事醫療。他曾在演講中說:

從外國的殖民地政策來看,任何國家都是用宗教力量來輔導統治。現在已證明,外國傳教士兼醫師的感化已成見效,可見依賴精神信仰來達成目的是可行。……然而我國卻沒有完全的宗教,但為達到同樣拯救人心的疾病,以及促進國家統一的政策,那就是要採用公醫制。」(二三○137頁)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領台之初,做為前進的交通工具,由小山保政負責修建的劉銘傳鐵路,仍屬臨時性的。全台的鐵路建設,則是在明治33年(1900),在兒玉總督任內,由長谷川謹介開始建設的。這條費時9年才完成的鐵路,對臺灣日後建設貢獻無可言喻。

長谷川謹介,日本山口縣人,生於1855年,明治10年(1877)畢業於「鐵路工技生養成所」,歷任岩越鐵路會社總技師。明治31年(1898)來台擔任「臨時臺灣鐵路技師長」。

來台後的長谷川,重新對臺灣鐵路的建設加以調查,發現不僅劉銘傳所留鐵路全須拆除重建,而且也須同時建設鐵路沿線港口。蓋當時臺灣港口雖有27處,但都是小港,甚至連基隆和高雄兩港,都無法提供足夠讓鐵路材料運送的大船出入。

在長谷川指導下,臺灣鐵路分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四區同時進行。這個從基隆到高雄,縱貫總長405公里的鐵路,終在明治41年(1908)4月正式通車。為慶祝鐵路通車,特別選在台中公園舉行,因此特別建設的台中公園,其遺址存留至今。

除了縱貫鐵路建設外,日本更就各樣需要,建設各種輕便鐵路,像運糖廠用的鐵路,林業用的鐵路,總計到大正4年(1915),總計建設臺灣鐵路總長,共計1,604公里(二三○94頁)。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玉總督治台4大事業,其中1項就是對臺灣港口建設提出長期計劃,並建設基隆港使成為國際港。而其中最有貢獻的,首推在明治41年(1908)來台的川上浩二郎博士。

川上浩二郎,明治6年(1873)生於日本新潟縣東谷村,東大畢業後,負笈歐美訪問後回國,任職臺灣總督府臨時工事部技師,第2年,便被委派為基隆港工程的辦公所所長,專門負責基隆建港事宜。

日本領台前,臺灣南北交通可謂完全仰賴水上交通,因無公路,臺灣交通在清治時期都為羊腸小徑,過河多靠竹筏,遇雨則泥濘不堪,土石橫流幾不可行。
加上居民多為平埔族,個性閉鎖,村落間交通已不易。同時為防止族群間鬥械,或可能的聯結抗清,使得清朝統治的200多年,臺灣交通建設幾乎沒有,在路上交通十分不便下,臺灣從荷蘭時就存在,總計約27處的港口,就成為來往南北交通的要道。

然而這些平埔族居住的港口,雖因漢化歸清統轄,其中包括在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逼迫下,須對外開放的安平、淡水以及同治2年(1863)開放的基隆、高雄等港,迄至日本領台,都僅能提供中國戎克船(帆船)等小型船隻進出而已。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來台時,還有1件為害臺灣甚鉅的事,那就是許多人吸食鴉片。這在中國是稀鬆平常的事,雖然中國在清道光19年(1839)曾因林則徐在上海禁煙,而與英國發生鴉片戰爭,但戰敗後的中國就不再強制管束,以至於吸食人口逐漸增加,直到民國38年(1949)整個中國赤色後,在共產黨嚴法管制下方才根絕。

當時吸食人口據稱有3億之多(二三○145頁)。甚至蔣介石時代,還結合上海黑幫杜月笙共同販毒謀利。而臺灣吸食鴉片問題同樣嚴重,故明治28年(1895)樺山資紀總督上任,就企圖以強硬手法禁絕,然而成效不彰反引起更大動亂。

事實上對於臺灣鴉片問題,後藤新平早在臺灣接收時,就曾以內務部衛生局長身份,向當時兼任臺灣事務局長的伊藤博文,提出「關於臺灣鴉片制度意見書」說明他對鴉片的看法(二三○147頁)。

翌年4月,也在他的建議下頒佈《臺灣製藥所組織規則》,並任加藤尚志為所長,所謂「製藥」就是允許臺灣從事「鴉片」的製作。

根據後藤新平的想法,他以為強制禁絕鴉片帶來動亂,倒不如分二階段禁絕,一面對未食者嚴禁,一面對已食者採取懷柔的「漸禁政策」,這樣不但可避免臺灣的動亂,疏解臺灣的財務赤字問題,並將鴉片收益作為改善臺灣衛生環境的主要經費。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在兒玉總督和後藤長官努力建設臺灣之際,不料明治37年(1904)發生了日俄戰爭。原來明治28年(1895)甲午戰爭後,日本原可指望接收遼東半島,卻在俄、德、法以維護東洋和平為由,逼日本歸還中國。

然而不久後,俄國卻反以租借為由佔領了遼東半島,並在旅順、大連構築工事。而英國也佔有九龍半島和旅順附近的威海衛。法

國並租借廣州灣,德國也租借膠州灣。這些不顧「東洋和平」的舉措,更使日本舉國譁然,認為奇恥大辱,尤其是俄國不斷增兵韓國和東北,更使日本如芒在背,俄國遂成為日本臥薪嚐膽不得不打敗的對象。

尤其明治35年(1902)時俄國完成西伯利亞鐵路,不僅直接威脅歐洲的英國,而其遠東政策更是威脅到日本的生存。因利益一致,英國不僅放棄過去與日本簽訂的不平等約,且為鼓動日俄衝突同意簽訂日英同盟。

答應不使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經過英國屬地,使日本能專心在中國東北的戰役。雖然如此,但經濟和軍隊實力仍有巨大差距的日本,在毫無獲勝把握下一再避戰。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番總督就是指臺灣第5任總督佐久間馬太,他是日本長州人,牡丹社事件時,曾以中佐身份參加臺灣遠征軍,是臺灣總督任期中最久的1位。他在位不久,後藤新平就被調往滿州,餘缺由祝辰巳接任。

祝辰巳在明治29年(1896)來台,歷經財務、專賣、殖產及糖務等局長,治台閱歷豐富,為後藤新平推薦。可惜病逝於明治41年(1908),死時沒有任何遺留財產,其廉潔作為頗為時人敬重和樂道(七七99頁)。

接任祝辰巳的是當時警視總長大島久之滿。基本上,大島長官因在平定抗日游擊隊有功,佐久間總督有意借其經驗平定高山原住民。可惜因涉及臺灣林本源圖謀設立製糖會社的賄款,以及阿里山林業放領的貪污案,不得不下台。

繼任者為東京帝大法科畢業的內田嘉吉。過去他與臺灣毫無關係,但因曾是滿鐵創立委員,為後藤新平賞識,故而推薦來台擔任民政長官,為佐久間總督重用。

日治初期臺灣的動亂,曾一度使得日本朝野心灰意冷,故有人倡議以1億圓售予法國,雖不獲通過,然而到了兒玉總督時間,啟用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頒佈「匪徒刑罰令」,才使臺灣動亂平息,開始確立日本治台的威信。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佐久間總督在台期間,也曾為臺灣完成1件過去總督無法做到的事。那就是禁絕臺灣尚存的許多舊習俗。

原來中國當時發生一件大事,那就是孫文領導中國的革命,雖然孫文歷經10次革命失敗,終於在明治44年(1911)10月10日,第11次武昌革命起義成功。

這件與當時日本治理臺灣無關的中國革命,卻為佐久間總督離台前夕,完成一項治台以來,歷經數屆總督努力都無法完成的事,即改正臺灣人的不良習俗。

臺灣的不良習俗,有髮辮、纏足、長袍與吸食鴉片。這些不良習俗中,尤以髮辮、纏足與吸食鴉片,更被自認爲文明,與世界先進國家等量齊觀的日本人,視為奇恥大辱。早期臺灣的叛反,就與逼迫這些舊習俗的改變有很大關係。

這種抗爭,尤其在明治30年(1897),決定台民去留的5月8日達到高潮。民間普遍謠傳「若要成為日本臣民,男的須把辮子剪掉,女的不得纏足,禁吸鴉片,並要施行徵兵制。」(七十131頁)

文章標籤

新台灣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